沿川湖與馬啣寶山平西龍王廟
日期:2016/12/14 17:30:4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沿川湖,榆中縣馬山腳下一個古老的村子,這裡曾是昔日的軍營,今天已經看不到金戈鐵馬的雄壯場面了。但在今年9月1日至5日(農歷七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的馬寶山平西龍王廟廟會隆重而熱烈,四面八方趕來的信徒和逛廟會看熱鬧的人們,構成了廟會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參加,在方圓幾百裡內遠近聞名。全國著名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甘肅省雜技團、省武警文工團、皋蘭太平鼓、永登高高跷等,在美麗的畔為大家帶來四十多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先生主持廟會,陝西道教協會、甘肅道教協會實施的龍王塑像開光儀式。誦經三日,祈福致祥!
沿川湖,原名高崖水庫,位於榆中縣新營鄉境內,占地1500畝。1958年截堵馬山流出的兩條河水匯集而成的人工湖。沿川湖西北倚靠祁連山支脈馬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明積澱。傳說中的劉伯文斬龍脈之地,即在此山。東南是眾水總歸,峽口為左擁白象,右抱青獅。二峰雄獅,威鎖石門。峽內群山奔會,皆呈青龍白虎相抱之勢;眾水赴會,是群龍舞彩之姿;甚為風水相師所重。這裡是由謝家營的賈家莊、羅景的苟家河灘、寨子的黎家莊三個自然村形成的沿川子,三面環山,湖西有五台山,東有蝴蝶山,後有渭河,前有水庫,是榆中南山一塊地勢平坦,有流水的湖盆地。
據《太平御覽》記載:“(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高昌人立曲嘉為王,嘉字靈風,金城榆中人。遣使獻珠象白黑貂裴名馬枕等,宣武延昌中,以嘉為持節平西將軍,瓜州刺史。”鄉民為紀念曲嘉而建馬山平西龍王廟,以此推斷,此廟當建於北魏至初唐期間。古今懸隔近1500年,原廟於清同治年間曾兩次被火損毀,再度重修,故又名火燒廟。在大殿前建了火神殿,供奉火神爺。據有關史志記載,自燧人贊木,即燧人氏,傳說中的古帝王。鑽木取火的發明者。《韓非子·五》,“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周沙》:“司掌行火之政令。”迩來革命興學,香火溢然。後雖粗復,仍失簡陋,至到文革中不復存在。賈仲湖先生成功不忘家鄉,乃斥巨資,歷時兩載,恢復古跡,在原址修建了占地3畝的馬寶山平西龍王廟,廟有彩門,大殿內供有龍王爺,火神殿供有火神爺,還有土地爺和山神爺。新修的馬寶山平西龍王廟紹馬山之勝,臨苑川河水之清,綠樹環合,青峰圍護。彩溢周天之雲霞,祥彌結社之煙火。殿宇內柱石采用福建黑色大理石。此廟宇梁雕大木構件,用俄羅斯進口樟子松。庭院琅,地磚和牆角石用陝西富平青石。楹镛玲珑,門窗用遼北大興安嶺紅松。青磚用陝西臨潼所產,青瓦用陝西法門寺所產。耀良匠之能於靈壁,集精工之巧於神壇。殿柱雲矗,極廳堂之壯麗;廓檐翼翔,資宮阙以雄豪。品物昭明於不盡,神靈感應乎無窮。宜其人神共慶,遠近相稱,當傳百世而罔替。廟內有鏡亭、鼓亭、東西廂房,老子經影壁牆,廟外有道德經影壁牆,廣場西北角的戲台宏偉雄壯,戲台廣場占地80畝,對面是看台,周圍有兩個長廊,成為沿川湖的一道風景!廟門外北面是一進兩院的四合院。有文化廣場、飲食廣場、小商品交易市場等,十分活躍,使廟會成為民間經濟文化活動的舞台。
在沿川湖馬寶山平西龍王廟廟會期間,我們了解到了沿川湖周邊及新營的有關歷史和傳說。榆中為塞上名區,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置縣。新營乃其馬山勝地,風水尤佳,青巒霜雪。乞伏國仁經營榆中,曾到新營。後在苑川河下游建勇士城為都。成吉思汗曾到榆中,相傳新營石堡遺址即其所留。張國堂《重修皋蘭縣志》:勝如堡、質固堡,宋元豐五年設,六年廢,元五年修復。質固也作質孤,在榆中縣東54裡。勝如堡,地址不祥,李甲中考證即新營寨子莊。明萬歷37年,宦官張養吾奉谕在喬家岔(今新營謝家營)築貢馬營屯牧。
距離新營20公裡的臨洮古稱狄道,是秦隴西郡的治所。民間傳說,漢朝將軍趙充國古狄道和秦榆中縣(治所在東崗鎮)之間的地域,曾經屯田,並設有72個營、堡,用來防御羌族的騷擾。
今天新營有個寨子村,過去叫“屯軍寨”,解放前這裡還保存著營堡的遺跡,從一個側證實這裡曾經修營築堡。
《甘肅通志稿》記載,榆中境內有個瓦川會城,在蘭州城關區東南130裡,是西夏所築的城堡。北宋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陝西經略安撫判官田曾說,“昊賊破厘牛城築瓦川會城”。這說明在西夏和北宋交戰之時,此地已修築城堡。今天新營一帶還能聽到相關的地名,比如新營西面有一個鄉村叫瓦窖嘴子,東面則有瓦家寺、瓦家溝等地名,由此人們至少可以斷定這個地方和西夏時候的瓦川會城有關系。同時也證實,這裡可能就是瓦川會城所在地。
關於新城有些記載是這樣:宋景四年(公元1037年),趙元昊曾在馬山新營境內的楊家營駐兵,由於人馬眾多,城堡非常狹小而不能容納,只好在附近另外修築一座城堡,人們將新修的城堡命名為新城。這個新城和蘭州的元昊台差不多同時修建。
《皋蘭縣志》中明確說,今天的新營就是趙元昊所修築的瓦川會城。在另外一些地方資料曾記載,新營古名喬家岔城為明肅藩內官張文清所築,名新營者相對於舊營而言,舊營在原皇上坪,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黃石坪,張內官因為這個地方城池狹小,商旅不願意前來,而另外選地方興建了一個城堡,故而取名新營。
今天人們都知道肅王墓在來紫堡的平頂山下,實際上,當初肅王選擇墓地時,曾幾易其址。最先就選擇在新營下堡子。但因其他原因,最後才選中了來紫堡。
據記載,肅莊王曾經親自在新營王府井一帶選擇了一塊地方作為墓地,並動工修建,但很快就因其他原因停止修建。民間傳說,人們把肅王曾經選中的地方稱之為圹背後(即沿川湖所在的羅景村的一個自然村),但是由於這裡不遠處有個地名叫溫家岔,犯了肅王忌諱,有“豬(朱)瘟之意,所以只好停工。
至今這裡還有當初修建墳墓留下的殘跡,那是一個占地長300米,寬120米的地方,四周築有圍牆,呈長方形分為四個台地,中間是走道,當地群眾稱之為王圹。
今天的沿川湖,占地6000畝,預計總投資在5億元以上,將用10年時間綜合開發,將以生態、文化、村鎮、旅游度假四個板塊為主。其中生態板塊中將進行山川綠化及沿川湖綜合治理。啟動建設水利提灌工程,利用3-5年時間讓周邊荒山披上綠裝;在綜合治理中將對湖底淤泥清除1-2米,環湖修建堤岸,分層鋪設人行景觀道路及車道,栽植景觀樹木,湖中堆建三島加以綠化,以廊橋拱道相連,上置亭榭,湖中養殖、劃船、休閒綜合利用。寺廟板塊在馬山平西龍王廟基礎上,發展道教寺廟建設,如三清殿、八仙殿、七子殿等,形成道教建築群。建設沿川寺與圹背後肅王墓前著名的佛寺安守寺遙相呼應,形成佛教建築群。以沿川學校改建為核心,形成沿川書院、沿川圖書館、沿川文廟為核心等建築群。三組建築之間建設夫子廣場,豎立孔子像。村鎮板塊將集中按照中國傳統古鎮、古村的范式進行規劃建設,最終真正形成帶有古村鎮風貌的住宅農家莊園。以傳統皇家與民間四合院相結合,休閒觀光與農業種植相結合,形成四星級、五星級休閒度假中心,同時在湖畔將近千畝的耕地統一規劃修建現代設施農業園,提高種植規模和檔次,使土地增產增值,農民增收,既可作為種植區,又可作為休閒觀光區。那時,沿川湖將變身“隴上西湖”!
推薦閱讀:
蘭州大象山
江蘇如皋定慧寺
陝西大唐名剎慶山寺
雲南保山玉皇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