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7:20:3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江村古建築群位於旌德縣白地鎮江村,村莊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群山環抱,村內有玉龍溪穿村而過,鳳溪繞村南,兩溪會合於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獨特的水文格局。村內每條老街巷的一側,各設有一條條水圳,涓涓細水均匯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開始,江氏家族就在這裡生活,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處古跡,主要建築有江氏宗祠、溥公祠、孝子祠、父子進士坊、茂承堂、笃修堂、進修堂、黯然別墅、江澤涵故居、江冬秀故居、聚秀湖、老街等。
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總祠。始建於明,曾兩度毀於大火,兩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縣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東南,面闊七間,三進二天井,總建築面積1236平方米,由祠前廣場、泮池、門廳、天井、享堂、廊庑、寢樓組成。該祠體量大,用料大,做工精,匯集了磚、木、石三雕工藝,技藝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
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於明,清代幾經修繕。坐東朝西,面闊五間,前、中、後三進,兩天井,總建築面積892平方米。由門樓、廊庑、享堂、寢樓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
孝子祠,“全稱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側,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為民宅,故祠的建築布局呈民宅風格,面闊三開間,前、中、後三進,總建築面積503平方米。祠由石庫大門、門廳、廊庑、正廳、寢樓組成。
父子進士坊,南北朝向,均為二柱單間三樓式石構建築,通高8米,寬3.8米。江漢坊(父坊)居南,建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兩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細花崗巖石雕鑿而成。兩根立柱、兩根額坊、一塊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撐起的三樓頂,雕刻技藝精妙絕侖。
茂承堂,始建於明,為江村現存古民居規模最大者。坐西北朝東南,前、中、後三進,共有大小天井8個,總建築面積873平方米。由門廳、大門、前天井、中進、後天井、後進組成。該宅的磚雕、中進前金柱石柱礎雕刻及木雕構件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准。
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積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環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兩側,有獅、象兩山護衛,形成山環水繞、聚風斂氣的風水格局。
江村古建築群不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還由於江氏家族歷史的輝煌,促使村落的文化個性突出,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讀性和生動性,是研究旌德縣傳統建築、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