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民間磚雕屬建築雕塑范疇內的“浮雕”藝術,又稱“畫像磚”、“磚雕”。2008年,“萊西民間磚雕”被收入青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什麼是“浮雕”
有關“浮雕”一詞的注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與藝術類)》中做有如下注釋:浮雕,通常是指只有一個面向(觀賞面)的雕塑型式。它以一塊底板為依托,工匠者將在占有一定空間的被壓縮的實體所雕刻成的雕塑個體和群體藝術。
“磚雕”既是一種工藝美術品,也是建築建材裝飾藝術。其原材料是呈青灰色或青白色的土磚,經過表面磨光,再進行精雕細琢,所雕內容極為豐富。由於它小巧玲珑,具有獨特的風格,磚質堅實,在民間深受歡迎。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西晉墓時就發現了磚雕俑,這是我國最早將磚雕用於陪葬。
盡管磚雕很早就用於陪葬,但其在流行過程中卻發展緩慢,直到宋金時期才真正盛行起來。例如,在河南偃市發掘的宋墓中,除了發現大量的烹茶、漆器、斫鲙、司爐等陪葬物外,還發現了“使役俑”和“侍女俑”等磚雕俑,其中還有雜劇劇情磚雕。在河南白沙宋墓中出土的磚雕俑中,出土了大量的演奏大鼓、拍板和笛樂的人物雕俑,其人物造型優美古雅,表情豐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據考證,金代的磚雕代表我國磚雕藝術最高水平。如山西侯馬董氏墓中的磚雕和山西孝義金墓中的磚雕,就有體現“孝子故事”、“神仙人物”、“神農采藥”等表現人物故事內容及表現墓主人婢僕之間生活圖景的磚雕。還有如盆花、牡丹、芙蓉、石榴、獅子、孔雀、仙鶴等鳥獸花草紋樣,其雕刻技法細膩真實,立體感強,構圖飽滿,堪稱是民間磚雕藝術的絕佳傑作。
又如在河南焦作地區發掘出土的金墓中,也發現了大量的磚雕俑,有“使吏俑”、“散樂俑”、“舞蹈童俑”、“吹笛俑”、“吹哨俑”、“說唱俑”、“持節板俑”等,這些雕俑人物的姿態簡練明確,表情豐富,劇舞演技風格樸實。人物發式大部在腦後梳長辮,前額和頭頂剃光,反映了金人的習俗。
萊西民間磚雕的藝術特色
萊西民間磚雕歷史久遠,它始於漢,成熟於唐宋,盛興於明清,廢於20世紀50年代初,約1900年歷史。現存的“魚紋磚”、“菱形四神紋磚”等漢、唐時期的民間磚雕最為典型。據考證,萊西現存明代古老宅院的雕花磚約500年歷史。萊西民間磚雕的代表作有“山花”、“潲頭花”、“馬頭花”、“影壁花”和“圓雕”等。廟宇和古墳上也有分布,其技法、內容與住宅上的基本一致。
萊西民間磚雕的藝術特色為實用與美觀。主要是通過空間實體的造型和畫面結構安排以及相關技藝的綜合運用,使藝術與自然相融合,顯示其高超的藝術水平。
萊西民間磚雕的畫面主要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除了形式美和感官美,還運用象征手法表現某種特定的內容,特別是有關形象化的磚雕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題。
除此之外,萊西民間磚雕的另一種特色則表現為:通過美術藝術與現實生活使用性為統一,體現出時代的思想、感情、審美觀等,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歷史記載,更是人們通過藝術與現實生活完美、和諧、創新相結合的具體體現。
萊西磚雕藝人使用的工具有手錘、尖頭鑽、平板鑽、鏟刀、手鋸、鐵錐、墨斗等。憑借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使萊西磚雕千變萬化,豐富多彩。有富貴吉祥、興旺和睦、長壽平安的動物紋,也有絢麗多姿的花卉紋和圖案花紋,表現出了強烈的生活氣息。例如,“山花”磚雕圖案,即稱“山尖”磚雕圖案。有的雕刻成“雲肩”圖案,形似一種卷雲紋,多為官宦人家的磚雕裝飾,象征“瑞雲”、“祥雲”,寓意國興;有的雕刻“花卉”圖案,如東山“荷花”,西山“牡丹花”等,寓意著“連(蓮)得富貴”;也有雕刻“福、壽”紋樣的,意為“福壽高照”。
例如“潲頭花”磚雕圖案。即從“山尖”處向外延伸的呈“人”字形的下端。多用“三五”磚橫(側面)構“卷草紋”或“卷雲紋”,也有在卷草下部設計一圓柱體,上雕刻“萬”字或“壽”字紋,多取吉祥的裝飾意義。
例如“馬頭花”,即潲角下檐端的部位。有正房馬頭和大門樓馬頭之分。每組四個,前後各兩個。正房“馬頭花”嵌在三至七層磚的“馬頭座”上。有用“五五”方磚整塊雕刻,也有用兩磚粘合拼成方形雕刻。內容有“劉海戲金蟾”、“麒麟送子”、“喜上眉梢”和“鯉魚戲蓮”等。大門樓上的“馬頭花”多雕刻有“獅子滾繡球”以示“驅邪”,也有雕刻“團福”、“團壽”等古語符號之類。
而“影壁花”,分底座、四角邊框,滴水檐下的“花嵌”和“影壁心”四部分。堪稱磚雕藝術之大成。底座大部分為素面無紋,個別富有的人家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花卉和幾何紋樣。整個影壁以四角邊框和滴水檐下的“花嵌”為主要雕刻裝飾。題材有“鯉魚望月”、“連年有余”、“喜得貴子”、“馬上封侯”、“佛手”、“壽桃”、“西榴”、“鳳凰穿牡丹”、“梅蘭竹菊”、“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等。花嵌兩端是“倒提礎”(垂花),也有角花,多見“荷花礎”、“燈籠礎”、上雕刻有“福、祿、壽、喜”字樣。
磚雕藝人雕刻的這些花鳥魚蟲,神龍活現。相傳萊西店埠鎮前寨村的磚雕藝術家王曉文所雕刻的“獅子滾繡球”夜間能跳下來守門,他的絕技為周圍十裡八鄉的人們所稱道。有人曾這樣評論他的技藝是:“寧蓋三間屋,不修一大門,寧修一大門,不垛一影壁”,足見其工藝之精,造價之高。
萊西民間磚雕的彩磚,即雕花加彩,多表現在“山花”和“潲頭花”上,但在“馬頭花”上偶有發現加彩點綴。如它的文字紋以“澱蘭”描繪,而“潲頭花”多描白色,間點色彩,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而它的立體磚雕,以整塊磚雕刻屋脊兩端的脊花構件,以“卷草花”、“ 瑞獸”為代表,表達多富吉祥意義。
萊西民間磚雕的價值
從萊西民間磚雕所透示出的現實主義審美觀,反映出人們隨著物質文化的提高而不斷對建築造型藝術美的追求。經萊西民間藝人的不斷創新和總結,使萊西民間磚雕形成以下藝術價值:
1.歷史價值。萊西民間磚雕根植於民間,是由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實踐中深受大自然神韻熏染精煉而成,用以美化家園,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在青磚瓦房形成以後,其建築結構中采用的磚雕裝飾,有著明顯的時代風格和流傳過程。同時,現存的萊西民間磚雕是研究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的起源、發展和雕刻技藝等歷史文化遺產不可缺少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2.藝術價值。萊西民間磚雕是民俗藝術之一種,無論在藝術構思還是表現形式上,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征。每一件磚雕作品,不僅有現實主義的內涵,而且也包含了浪漫主義色彩。運用變形、誇張和概括等手法,對各種動物側重於神態的描繪。花卉更不拘泥於寫實,有的誇張,有的突出葉。在表現方法上多運用對比的手法,方中求圓,穩中求動,為突破方形材料的呆板,多用曲線或曲線直線合理搭配,強調表現動勢。在造型上的藝術特色是粗犷、生動、婉轉、優美,形神兼備。在構圖上有的飽滿,有的均衡,有的對稱,講究形式美、程式化。達到富有裝飾性的藝術效果。充分顯示了民間藝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華。
3.學術價值。萊西民間磚雕雖經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摧殘,但各地均有一定數量的分布,其南部的西三都河村、北部的馬連莊村等民居群落達200余間,均有磚雕裝飾,且有不同的風格,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挖掘。這項工作的開展對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加強對傳統建築技藝的搶救、加強對磚雕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傳承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萊西民間磚雕的傳承與發展
萊西民間磚雕,分布於全市各個村莊,尤以李權莊鎮仰嶺村、西三都河村,姜山鎮姜山一村、姜山二村、姜山三村、澤口集,店埠鎮前寨、寨西頭、左官屯,馬連莊鎮馬連莊村、河崖村,日莊鎮劉家都,夏格莊鎮張家疃、雙山、索蘭村,院上鎮花園頭、院上村、沽河辦莊扶村、早朝村,武備鎮院裡村等為最集中,最典型。
萊西民間磚雕以瓦匠工頭為主要雕刻藝人,傳承譜系中很多,而以店埠鎮前寨村最為典型。例如,萊西民間磚雕第一代傳人王曉文(清嘉慶、道光時期)屬家傳傳人;而第二代傳人王洪泰(清同治、光緒時期)則為世承傳人。店埠鎮前寨村世承傳人還有王雲興(民國時期,第三代)、王衡波(生於1930年6月,第四代傳人)。
在萊西磚雕眾多藝人中,其手藝、作品較有名望的有:清中期王曉文的磚雕作品,邵氏家族的磚雕作品,張氏家族的磚雕作品,鹹氏、董氏家族的磚雕作品等。這些磚雕作品其藝術特色和工藝技巧表現為:
1.結構飽滿勻稱,形態變化多端,圖案變形與寫實結合,粗犷概括與點線互為襯托。雕刻技法以浮雕、陽刻為主,陰刻、透雕相互協調,整體清雅大方,雅俗共賞。
2.大刀闊斧創造立體磚雕,不受磚料松脆易碎的制約,憑借一刀一鑿的細心雕刻,塑造了若干立體造型,如有的嵌在屋脊兩端,有的嵌在屋脊的中間,猶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顯得格外絢麗奪目,顯示了高超的技藝。
3.雕刻加彩的運用,如同著色年畫、民間布藝、刺繡一樣,達到了烘托、渲染的彩磚藝術效果,山花的色彩裝飾,頗似女人的頭花,耳墜一樣顯眼,使建築顯得穩重大方,富麗堂皇,是民間技藝在建築裝飾藝術上的一個典范。
4.用松香或面筋將兩磚粘接在一起,如同一塊整磚,用於雕刻大的作品,經久不裂,這種技藝被民俗學家稱為北方磚雕的一個標志。
為使萊西民間磚雕藝術得到更深入的保護與傳承,萊西市人民政府自1983年始,對民間磚雕及傳統建築維護和保護的總投入已突破100多萬元。2000年,龍海民俗館投入10萬元用於征集散失於民間的磚雕制品,並陳列展覽。同時,他們又開展了系列的保護措施:一是成立政府指導下的由社會各界參加的古建築保護組織,定期組織活動,培養新一代藝人。二是成立市、鎮辦和村級保護網絡,通過下鄉挖掘、整理民間流失的磚雕藝術品,保護現存的磚雕作品。三是對全市現有磚雕宅院建築200余間,全部實施保護工程,留住傳統磚雕技藝。四是加強對民間老藝人的保護,由地方政府撥給民間磚雕老藝人一定的生活補貼,舉辦傳統磚雕技藝培訓班,由老藝人授課,走傳、幫、帶的路子,不斷培養新藝人。五是對民間磚雕藝人建立藝術檔案,抓好雕刻隊伍培養,以老帶新定期組織活動,使之代代流傳。
2008年,出版了民間磚雕藝術專集,研究傳統雕刻技藝,全面實現磚雕技藝的資料性保護。計劃到2010年,對重點區域開發文化旅游,復原一批重點建築和磚雕制品。2011年恢復一座古窯,實現修復原料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