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薛小林 攝影/朱輝峰
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工作者已經通過考古,初步證實長沙城市發展的歷史。不斷出土的文物,為豐富長沙城史增添了新的證據鏈。但隨著近年來城市建設急劇加速,長沙市的這些埋藏在地下,證明長沙城市歷史發展的實證正面臨著危機。最近的潮宗街古城牆事件,就是這一危機的反映。若干有識之士都在呼吁,保護長沙城活著的歷史,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
1949年之前湖南的考古基本上由盜墓主宰著
長沙城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214年前。老考古工作者、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熊傳薪,曾向有關當局建議,設立一個長沙建城紀念日,“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追思”。對於他獻身多年的長沙文物保護,他不無憂慮地感慨“以前保護意識不強,現在各方面的意識加強了,但說得多,做起來難”。
早在西周時期,就有過關於長沙的記載,但是否有長沙城還很難說。長沙有史可查的建城歷史,得追溯到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
當時中央王朝對南方的統治還不是十分穩固,位於南嶺以南、跨越秦漢兩個朝代的趙佗政權,和中央政府時分時合。趙佗的南越國名義上雖然屬於漢朝,但卻不怎麼聽朝廷指揮,漢武帝征討南越,分五路兵馬發兵,其中有四路從湖南進入。因此長沙國成為征討南越的橋頭堡,地理位置異常重要。
在長沙河西湘江沿岸的山包上,有吳、劉兩姓長沙王的墓葬群,而湘江東岸今五一廣場一帶,發現過漢代到明清的古井、陶器、城牆遺址等遺跡。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實證,考古學者們已經達成共識,從漢代以來,長沙古城的舊址基本上固定在五一廣場一帶,歷時二千余年而未變。
1949年之前湖南的考古基本上由盜墓主宰著,早在1942年,長沙子彈庫(現人民中路湖南省地質局院內)就被盜掘出一幅中國最早的帛書,上面有關於巫術的圖案,後被賣往美國。1949年2月,陳家大山(今湖南省軍區一帶)出土了一幅人物龍鳳帛畫,也是被盜掘出來的,是中國最早的畫卷,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1950~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袁家嶺一帶發掘出40多座楚墓,這是建國後文物部門在長沙正式發掘地下文物的開始,出土有漆器、陶器、竹簡。1954年,在仰天湖出土了一批竹簡,為中國出土的最早一批竹簡。1957年左家塘發掘的一批楚墓,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一支毛筆,另外還出土了一批珍貴的蠶帛,對了解2400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紡織業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上面有家庭式作坊的記載。
1960年代的多次考古發掘,發現仰天湖、楊家山、小林子沖、柳家大山(今火車站)、砂子塘一帶,包括長沙東邊的小吳門、南門以外,都是墓葬分布區。
1972年,頂著殺頭風險女屍沒火化,但馬王堆1、2號墓原址沒保住
1970年,文物部門在長沙浏城橋一處挖防空洞的工地,在橋下發掘出一處春秋晚期的墓葬。經考證為楚國南方一個比較高的軍事將領墓,規模比較大,出土了一把近3米長的矛,和有柄的戈,還有很多陶器、兵器、竹木器等隨葬品。該墓位於浏城橋的丘陵地帶上,有助於了解長沙城的變遷,表明當時這一帶還是郊區。
據考古專家、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熊傳薪介紹,長沙城最早的城區,在東牌樓、坡子街一帶,當時湘江在這裡回旋,此處靠湘江近,有碼頭,這是長沙城戰國直到漢代的城區,後來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張。
浏城橋的春秋晚期墓發掘時上面是房子,這一帶是交通要道,當時沒有拆房子,是在地下發掘的。文物發掘出來後,遺址還保留在那裡。後來說要在原址修陳列館,最終沒有修,現在還保留著發掘後的原址。這也是那個年代不多見的保留原址的墓葬。
1972年,同樣也是挖防空洞,挖出了舉世震驚的馬王堆墓。熊傳薪參與了這次發掘,熊從當地住戶的門牌上看到,這個地方原來叫馬鞍堆,從當地有兩座馬鞍形的山而來,後來卻誤傳為馬王堆,以為是五代時馬王的墓葬,但1951年考查調查時,認為應是漢代的雙女冢。也有認為是西漢劉氏長沙王母親的墓。
考古發掘證實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和妻兒的墓。墓葬沒被盜過,裡面的東西保留完整,最重要的,是出土了一具歷經兩千多年仍保存完好的女屍!女屍出土後,1972年5月,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觀者如潮,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轟動。
但當時正處於文革期間,有人認為會“轉移革命斗爭的大方向”,認為女屍是“封資修的東西”。據傳當時分管文教的“四人幫”成員姚文元曾下令將女屍火化,但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堅持要見姚的書面批示文件,“不能把口頭傳達作為依據”,冒著殺頭的危險,拒絕火化。
“盡管是女屍,經防腐技術處理,體現中國防腐技術水平,所以這個東西還是一種文物,她不僅是一種女屍”,熊傳薪回憶,他們用這種方式為一樁世紀性的文物大發現辯解。女屍最終保存了下來,而且據說還可以繼續保存至少兩百年。
但馬王堆1、2號墓的墓坑沒有保住,現在只留下3號墓墓坑在原址,一般人參觀都去湖南省博物館。
1996年,如果不是那個叫孟科保的年輕人及時挽救,走馬樓吳簡會怎麼樣?
1974年,對曾被盜掘過的子彈庫戰國墓重新發掘,出土一幅人物御龍帛畫,反映楚國人死後靈魂升天的內容。繪畫技巧精湛,和陳家山人物繪畫堪稱姊妹篇,現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但墓址也沒保護下來。
1976年,河西鹹嘉湖修路時,文物部門發掘了西漢長沙國王妃曹墓,出土一枚玉器印章。1976年,在象鼻咀發現了西漢吳姓長沙國第四代王吳著的墓。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長沙城市開發加速,一些在建設過程中浮出的重大考古發現隨之而來,但是也驚心動魄,暴露出這一城市運動對地下文物的威脅。
直到這一時期,文物考古仍然沒有被納入到建設的審批程序中,像現在一樣。文物部門在每個工地開工時,還是要主動找上門去,奔走在建設單位和政府部門之間。“向建設單位宣傳文物保護法規”,“有點像乞討”,長沙簡牍博物館原館長宋少華用平靜的語氣自嘲道。
1993年發掘的漁陽王後墓,位於原湖南財經專科學校(今湖南財經學院)內,學校要在墓地所在的小山包位置建辦公樓,開工時並沒有通知文物部門。但長沙市考古部門的工作人員事先做過調查,開工後來到現場交涉,在發現墓葬後要求停工。
墓葬發掘後出土的珍貴文物和“黃腸題湊”形制,讓這一發現成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原本計劃在原址建陳列館,但最終不了了之,現在在原址處搭建了一個棚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在長沙走馬樓發現的14萬枚三國吳簡,超過了之前國內發現所有簡牍總和。但這一世紀性大發現,卻是在一個叫孟科保的年輕人——長沙市文物工作者的搶救下幸存下來的。
當時開建平和堂工地的挖土機已經把簡牍挖出一部分當做污泥倒掉,一部分危在旦夕。挖土機這時壞了,正在維修。孟科保在發現一枚有字的簡牍後立即去公共電話亭打電話報告,隨後在長沙市文物工作者一番驚心動魄的搶救後,吳簡終於幸存下來。
但推土機對文物的威脅,也讓親身指揮這場發掘的宋少華多年後不寒而栗。宋事後常常想,如果沒有那一系列的偶然,會怎麼樣?
吳簡出土後,原來發現它們的22號井不復存在,在平和堂深挖的地下三層停車場,原發現吳簡的位置,做了一個井模型,在長沙平和堂五樓進行了幾年免費展覽。如今它們躺在天心閣下的簡牍博物館裡。當年參與發掘的李鄂權想到不能在原址修簡牍博物館,“心裡還是有一道坎”。
進入21世紀,“一個項目就挖掉大半邊城”,
“我擔心再過幾十年將無古可考”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考古界都認為西漢吳姓長沙國的墓葬區在河西,劉姓長沙國的墓葬區在河東火車站一帶。但2006年發掘的風篷嶺一號墓,卻改變了考古界的認識。
熊傳薪等專家介紹,河東五一廣場、東牌樓一帶是西漢長沙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西是墓葬區,河西天馬山到鹹嘉湖一帶是吳姓長沙國墓葬區,鹹嘉湖到風篷嶺、三汊矶大橋一帶是劉姓長沙國墓葬區。
但風篷嶺一號墓發掘後,卻在2008年底,引來一個跨省盜墓團伙瘋狂盜掘,有11座西漢王陵墓被盜。《三聯生活周刊》報道稱,中國的文物法規定,不主張主動發掘文物,但如果遇到工程建設等情況發現文物,應進行搶救性發掘,這一狀況導致“考古追著盜墓走”。
這一事件給西漢王陵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導致計劃中的王陵考古遺址公園缺乏文物可展示。
進入本世紀後,尤其是近幾年來,五一廣場、東牌樓這一長沙古城遺址的核心地區,在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等種種名義下,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開發,一些大的項目,動辄數千畝。
“一個項目就挖掉大半邊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不無憂慮地告訴《湖湘地理》記者,近年來長沙市修地鐵、建高樓等城市建設,往地下深挖十多米甚至數十米,“長沙市地下的文物都被掏空了”,這對於文物考古來說不啻於毀滅性打擊,“任其這麼發展下去,再過十年、二十年,長沙沒有古跡了”。另一受訪專家也提出了同樣的憂慮,“我擔心再過幾十年將無古可考”。
2011年在東牌樓棚戶區改造時,發現的明藩王府遺址實行整體性切割,所謂“異地保護”。“異地保護無異於是對文物的破壞”,郭偉民一針見血指出,他曾經希望把這一遺跡建成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城市綠地休閒區,但無奈這一願望化成泡影。
就在此次輿論聚焦的潮宗街工地,2010年,發現了一段成功堤遺址,但最後也沒保護下來,現在已在原址上建起高樓。只是前幾年在坡子街發現的宋代城市供水設施,其中一段在原址處用玻璃罩起來,供游人參觀。
太多的文物古跡在這一城市改造運動中在劫難逃。五一廣場一帶發現了大量古井,有陶圈做井口的,有石圈做井口的,有木圈做井口的,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郭偉民感歎,光把這些井保存下來,就可以做一個井博物館。
長沙市政府內部一位人士向《湖湘地理》記者笑稱,該市的棚戶區改造,在原址建起來的卻不是棚戶居民住的房子,而是“豪華公寓”,而且對地下文物破壞嚴重,“要是在香港、國外,是要判刑的”。
據了解,潮宗街古城牆保護方案已送往國家文物局審批,結局還未揭曉,人們將拭目以待。
專家發聲
地面上的長沙,沒有明代以前的建築了
郭偉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潮宗街的這段古城牆,是兩宋、元明清將近千年之久的城整個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前後上下的疊加關系,基本反映了長沙歷史變遷。它與長沙很多重要的事件聯系在一塊,極其重要,也極其寶貴。這段古城牆是不是要保護,這根本用不著討論。首先它是文物,會發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全人類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筆遺產。它的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不需要再去闡釋,只要人到這裡看到這個千年古城牆,就會有敬畏之感。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地方肯定要進行保護,至於保護的方式要進行科學論證。
長沙這一歷史文化名城,經過這幾十年,特別是近幾年的城市建設、舊城改造,地下文物已經越來越少了。可以說,潮宗街這段古城牆,或許是空前絕後的,以前沒有發現過,也許以後也永遠沒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地面上的長沙,沒有明代以前的建築了,都是後來建的,甚至大多數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修建的,包括天心閣,牆基是明朝的,此外都是建國以後的東西。如果這麼下去長沙沒有古跡了,我們都看不到長沙明清以前的東西了。那麼我們到哪去看呢?只有到博物館去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歷史遺跡去憑吊的地方沒了,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
城市考古中的文物保護,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做得比較好,比如廣州的北京路,從西漢到隋唐到明清時期的一條道路,不同時期都有地層疊加,在地下保護起來,用玻璃保護一段,讓大家可以看到。揚州的唐代宮城保護,杭州、南京的宮城、街道、遺跡,都得到保護。此外還有洛陽,漢魏、隋唐洛陽城。西安也是不遺余力保護,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
長沙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不只停留在口頭上,我們有屈原、賈誼、馬王堆,問題是這些都只能在博物館裡面看到了。假如潮宗街的城牆能原址保護,可以達到以下效果:一、市民能知道原來的城牆在地底下,距湘江河岸有100多米,地面在不斷加高;二、湘江河岸在往西移;三、更重要的是,這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空間感、現場感、真正的文化遺址,沒有離開環境,增添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魅力,表明長沙作為楚漢名城的歷史和價值。
因此它是極其重要的遺產,加以保護,給我們的後代留一點看得見的東西,在原址保留一點古代的長沙。什麼叫老長沙?如果這點都沒有了,以後就沒有老長沙了,完全是個新長沙,以後人家就沒辦法談文化,搞文化交流就沒辦法談了,在和外界,和國際、國內的歷史文化名城交流上,遠遠處於下風。長沙和歐洲的某個城市,像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米蘭、威尼斯能相比嗎?其實長沙能和這些城市相比,遠遠比這些城市的年代要早。為什麼人家有那麼多古跡,有那麼多引以為自豪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沒有了?他們的市長如果到長沙來,肯定會以他們的文化而驕傲,我們長沙能談什麼?長沙什麼都談不上,歷史都沒有了,和他們比你比得過嗎?
長沙城區1949年以來重要考古點分布圖
時間地點出土文物保護情況
1
1952年
袁家嶺
發掘出40多座楚墓和漢墓,出土漆器、陶器和竹簡
原址不存
2
1954年
仰天湖
出土竹簡,為中國最早的一批
原址不存
3
1957年
左家塘
楚墓,出土中國最早的一支毛筆,另出蠶帛
原址不存
4
1960年代
仰天湖、楊家山、小林子沖、柳家大山(今火車站)
發現有墓葬分布
原址不存
5
1970年
浏城橋
(以前叫工農橋)
發現春秋晚期墓,出土陶器、兵器竹木器和一件近3米長的矛,一件有柄的戈
原址不存
6
1972年
馬王堆
(以前叫馬鞍堆)
出土著名的馬王堆女屍
僅保留3號墓坑,
1、2號墓坑不存
7
1974年
子彈庫(位於長沙市人民路,重新發掘,1942年曾被盜掘)
出土人物御龍畫
原址不存
8
1976年
鹹嘉湖
發掘曹墓,出土玉器印章
原址不存
9
1976年
象鼻咀(位於原望月公園,現王陵公園內)
發現長沙王吳著墓
原址保護,
擬建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10
1983年
望城縣銅官鎮
發現長沙窯遺址,出土比較完整的瓷器近萬件(這個不在長沙城區)
原址保護,
擬建考古遺址公園
11
1993年
原湖南財專(今湖南財經學院)校內
發現西漢漁陽王後墓
原址保護,
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1996年
五一廣場走馬樓
發現三國吳簡
原址不存,
建有簡牍博物館
13
2004年
坡子街
發現南宋“自來水”設施
原址部分保護
14
2006年
望城縣
星城鎮銀星村
發現風篷嶺一號漢墓
原址不存
15
2010年
湘春路
發現唐宋至明清護城河遺址
原址不存
16
2010年
潮宗街
發現成功堤遺址
原址不存
17
2011年
東牌樓
發現明代藩王府遺址
原址不存,
異地“整體切割”保護
18
2011年
潮宗街
發現宋至清時古城牆
原址尚存,
保護措施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