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席子巷經營奇石店的韋光輝愛不釋手地展示自己的“愛物”。
探訪•今生
初秋的李莊,寧靜而清爽,沒有鬧市的喧囂。
席子巷是古鎮上保存最為完整又最具代表性的清代老街,歷史上這裡曾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由此得名。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斑駁的牆面、伸出房檐的木椽……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就這樣走過深巷,石板街道的每一處凹凸和殘損都定然記錄了無數的故事……整條街全是一樓一底木建築,保留了當年的風貌,這裡的居民大多利用樓下鋪面做著小生意,不緊不慢地過著悠閒的日子。
記者注意到,小巷的住戶只要有人在家,都是大門敞開,有好奇的游客在門前駐足或好奇地打探,他們也都回以善意的微笑……。淳樸的民風和古鎮人開放的胸襟由此可見一斑。
巷口的一家奇石店裡,陳列著大大小小的各種長江奇石,有的被打磨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甚是精美。店主名叫韋光輝,今年52歲的他自祖輩一代就生活在李莊,眼前的青瓦、青石板、木板門,常常勾起老韋兒時的記憶。“房子冬暖夏涼,生活得惬意舒適,拿套樓房給我換,我都不干!”老韋樂呵呵地說,他一家人生活在這裡,奇石店有穩定的收入,閒適而安逸。
奇石店隔壁是一家小酒坊,年輕的老板娘張小容在店門口擺上了酒壺和酒杯,供游人免費品嘗“李莊三白”之一的李莊白酒。
一陣歡快的笑聲打破了小巷的寧靜,來自深圳福田區的小游客劉茗昊和媽媽正在巷內拍照留念。劉媽媽說,她帶兒子去過很多景區旅游,其中也包括麗江古城、束河古城,他們覺得李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歷史文化,淡化商業氣息,能讓游客真正地放松心情。劉茗昊告訴記者:“我好想在這裡住一晚!”
綠樹掩映下,李莊四絕之一的旋螺殿靜靜地守望著大江東去
2012-8-24 09:44 上傳
下載附件 (78.46 KB)
仰視殿頂
穿出席子巷來到慧光寺。慧光寺原名禹王宮,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李莊最大的清代建築。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裡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小雨紛飛,慧光寺裡香燭不斷。存放於此的九龍石碑,是一代建築宗師梁思成先生所稱“李莊四絕”之一,梁曾評價說,如果把北京故宮的九龍石稱為古代石雕藝術王冠的話,那麼,李莊禹王宮九龍碑則是王冠上的明珠。寺廟月台下的九龍石碑鑲裱在特制玻璃中,以防止被雨水侵蝕,或被風化。
屹立在李莊鎮南2.5公裡石牛山上的旋螺殿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旋螺殿又名文昌宮,為明代所建,因形如旋螺而得名。上世紀40年代,當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看到它時,稱贊該建築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與奎星閣、百鶴窗、九龍碑等並稱古鎮“四絕”。走進旋螺殿,仰視藻井,其旋螺狀的設計一覽無余,其結構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有說旋螺殿亦因藻井狀如旋螺而命名的。其結構可從殿內向頂部仰視。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館長雷宇向記者介紹,旋螺殿設計巧妙,上、中、下三層檐下均有斗拱,分別承受屋面重量。更為獨特的是,整個旋螺殿建築沒有用上一根鐵釘。
關於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保護工作,雷宇向記者介紹,此故居2006年5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本系民房,一直有居民居住。為加強保護,於2005年遷出住戶,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按四十年代的布局,本著修舊如故的原則進行修繕,並一直保存完好至今。2008年梁思成之女梁再冰及家人故地重游,對地方政府的悉心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李莊慧光寺。(圖片由李莊景區管理局提供)
位於月亮田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這裡也是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傳承•保護
歷史給李莊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與此同時,修繕和保護的責任,也壓在了這一代人的肩上。
今年4月28日,市委書記楊冬生專程來到翠屏區李莊鎮旋螺殿、永勝村栗峰山莊,考察文物古跡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工作。楊冬生強調,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挖掘文物深厚的文化底蘊,做實文物基礎工作,把古鎮旅游做大做強。
事實上,宜賓對古鎮李莊一直有著特殊的偏愛。2006年旅發會時,就有7000萬左右資金用於李莊古鎮景區建設和文物保護。旅發會後至今,又累計投入2400萬左右用於古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物保護,平均每年400余萬元。目前,李莊有旋螺殿和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兩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東岳廟、禹王宮、張家祠、栗峰山莊等,再加上市、區兩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李莊不斷推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級別的提升,並著力挖掘文化內涵。
上世紀90年代起,宜賓先後邀請省內外旅游、文化、建築專家和同濟、清華大學建築專家對李莊的旅游、古建築、古鎮保護進行規劃和研討,先後編制了《李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05年版)、《李莊旅游發展規劃》等。目前,2011年版本的《李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已於去年10月經省上組織專家進行了評審通過,正在按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完善。
為保護古建築,從1994年起,李莊鎮將原先占用了東岳廟、張家祠、祖師殿、慧光寺、玉佛寺等古建築的學校和糧站等單位先後遷出,進行修繕和保護,期間疏散、安置的居民近1000人,學生4000余人。目前。正分步啟動各文物點的維修方案。
每一扇窗棂都記錄著歷史的點滴。
家住宜賓城區的一對老年夫婦第二次來梁林故居參觀,再次感受這段歷史的魅力
為了加強對古鎮的保護和對文化的挖掘,當地政府與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博物院合作,特別是加強了與抗戰文化人及其關心李莊保護和發展的相關人士的聯系,搶救性挖掘了珍貴歷史文物。抗戰文化人粱思成、林徽因的子女、羅哲文、吳孟超、李光谟,同濟大學書記周家倫,萬鋼、裴鋼兩任校長,台灣史語所所長王汎森等人先後造訪李莊,為李莊古鎮的保護和建設建言獻策、搖旗吶喊,成為李莊古鎮保護的堅強力量。
“關於古鎮的修繕保護,宜賓各方都在努力。”宜賓市博物院副書記蔡永旭介紹說。市發改委、文化、住建等三家聯合,兩次為李莊申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先後得到1600多萬。為了挖掘文物內涵,省文物局去年還同意成立翠屏區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蔡永旭說,目前,李莊鎮自己有博物館,可用於經常辦展覽。重要文物級別不斷提升,宜賓各部門加大精力,投入資金,采取進一步的舉措對古鎮和文物進行保護。
在李莊,席子巷、天上宮、禹王宮、國立同濟大學舊址、中央營造學社舊址等古建築和歷史遺址都集中在古鎮的中心區域,這些地方還居住著一部分居民,古建築群並沒有完全和古鎮的居民區分開。既要保護好古建築,又不能影響到居民正常的生活,這成為李莊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難題。
中國有名的古鎮無外乎麗江、周莊、烏鎮、鳳凰城等,對於“東周西李”(東有周莊,西有李莊)一說,市博物院副書記蔡永旭坦言,從整體風貌來講,李莊和周莊、烏鎮相比還有差距。“我們的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也正在思考,如何引進社會資金,參與古鎮文物保護,並多次邀請在古鎮名城保護方面,有成功經驗、有實力的公司來考察。”周莊等古鎮的開發利用較大,商業氛圍濃厚,李莊古鎮則是保護力度更大,但原真性較強。
“李莊四絕”之九龍石碑。(圖片由李莊景區管理局提供)
為了防止風化和雨水侵蝕,九龍石碑被玻璃罩很好地保護起來。(記者 藍榮傑 攝)
展望•前景
2011年10月25日,《李莊古鎮保護規劃》經四川省住建廳會同有關專家評審原則通過,並從2012年初開始實施。這意味著,李莊鎮內的古城像雲南麗江一樣,劃為了“古鎮保護區”進行獨立包裝和打造。“古鎮保護區”面積約0.428平方公裡,政府將對劃入保護區內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文物,以及部分外圍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進行人文歷史方面的發掘和打造。同時,根據規劃,“古鎮保護區”外圍將建設一個緩沖區,配套建設商務中心、住宿酒店、餐飲娛樂購物一條街等旅游設施,來彌補李莊現有旅游要素的不足。
西部大開發,旅游持續升溫和四川省建設旅游大省、文化強省這都為李莊旅游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去年四川省推出十大古鎮旅游,李莊古鎮名列其中。國內外,省內外旅游發展的趨勢必將成為促進李莊旅游發展的強勁動力。
李莊的文物古跡、古鎮風貌、非物質的民俗活動、特色美食等要素十分齊全而有品位。可以開發出較高品位的、多樣性的文化旅游產品和休閒度假旅游產品。移民文化、抗戰文化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旅游產品具有較強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未來的發展中,這些不可復制的文化優勢將成為李莊手裡的一張張王牌。

俯瞰李莊古鎮全景。(圖片由李莊景區管理局提供)
在李莊景區管理局的辦公室裡,工作人員向記者提供了一份《四川李莊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文本》。按照規劃,李莊要保持李莊古鎮現存的歷史風貌,保護古鎮所留存的歷史信息,保持傳統的街巷網絡與風貌特征。將保護古鎮歷史文化遺產與城鎮有序更新、改善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有機結合。發揮古鎮優勢,發掘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特色,充分利用現存的歷史、人文資源,發展城市文化,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旅游資源,推動李莊鎮的經濟發展。
李莊景區管理局副局長楊從華向記者透露,歷史文化名鎮既不是固守歷史塵封不變,也不是一味地翻修。李莊要遵循的是“整體性、協調性、持續性”三個原則。整體性原則是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重點保護古鎮的整體空間環境和風貌特色。包括建築群落、城鎮景觀、街巷網絡、歷史遺跡以及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協調性原則是對建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保護應包括它們的環境和相關要素,在建築尺度、組合關系、色彩、形式等方面予以協調。可持續性原則是處理好保護與更新之間的關系。小規模循序漸進,並積極鼓勵居民自發性的保護活動,在整體保護的同時重點保護、恢復和整治主要的特色街區,完善城鎮的生活服務設施,充實旅游服務設施,促進城鎮經濟和文化旅游事業的持續發展。
按照規劃的思路,未來李莊將向著打造集建築文化、抗戰文化、宮廟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於一體的文化旅游古鎮的方向發展。期待的,何只是宜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