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宋元時期走泉州古城 富人外商扎堆於聚寶街
日期:2016/12/14 9:14:44   編輯:古建築紀錄街上的教堂見證泉州多年通商的歷史
閩南訊 5月14日訊如果告訴你,泉州臨江街道古渡口附近的漁民買了游艇,還組建注冊了公司,會不會吃驚?沒錯,不光是政府在大力扶持開發古城旅游資源,其實這種“古城新游”的理念,也正潛移默化在民間開出市場之花。
今天,先讓我們跟著元朝和親公主闊闊真的穿越之旅,搶先到城南片區聚寶街一帶走一走。看看元朝時,有“東方第一大港”美譽的泉州城,那最寬的馬路、最小的宮廟,闖一闖宋元“富人區”。
聚寶街俯拍全貌
【引子】元公主借道泉州港赴婚 流連聚寶街洋師傅
導游身份:元朝闊闊真公主
地點:泉州德濟城門外聚寶街(故事根據《馬可·波羅游記》及專家采訪資料整理)
睜開眼,我連忙拿起桌上的銅鏡,泛黃的鏡面上映著的竟是一個古裝女子的形象。再摸摸自己的衣袖,是一襲又寬又長的古式袍子……天哪,我穿越了!
女僕們一個個都稱呼我闊闊真公主。聽了她們的談話,我才知道自己剛被元世祖忽必烈賜婚,將要到波斯(今伊朗)做王妃。安排全程護送我的,竟是後世聞名的意大利傑出旅行家馬可·波羅老師!他告訴我,泉州,又名東方第一大港,將是我在中華故土逗留的最後一站,一定要好好游上一番。
昨天,泉州市舶司官員蒲壽庚,也就是泉州的最高長官,隆重地迎接我們。這座城市實在讓我震撼,一路上夷歌胡伎翩翩、絲竹管弦喧沸。那繁華的景象,讓我這個北方公主驚奇不已。
就說離港前的最後幾天吧,老師專程帶我參觀了聚寶街,走了好多好多商店,滿街都是奇珍異寶,身著绫羅綢緞的巨商富賈、異國人群,川流不息。老師說,光這條街“學問”大著呢:從這裡出去,外面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貨物堆積如山;走進這裡來呢,大量的珍珠、瑪瑙、絲綢、瓷器,就在街邊貿易,平常得很。路邊一個小販告訴我,一個威尼斯銀幣在這裡可以買到8個瓷杯,如果想把各種貨幣換成真金白銀,可以到聚寶街旁的青龍巷找銀號、當鋪兌換。“太現代了!”我驚訝道,這條街簡直就是城市CBD(中央商務區)啊!
不僅有對外貿易的繁華,號稱“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泉州港,還包容著多種宗教。別看聚寶街不到200米長,卻有十多處宗教場所。聽說有不少外國商人入鄉隨俗,像這裡的泉州人一樣,出海前一定要拜拜媽祖、土地公呢。
好了,好了,聚寶街裡故事多,到底如何有趣,不如隨我一起聽聽別人怎麼說吧!
【講古茶座】
聚寶街到底有多富?這裡的老厝邊說起來都是自信滿滿:半徑不到500米的聚寶街周邊,可謂一步一景。鼎盛時期的聚寶街,用現代的話講:是各種膚色外商雲集的“商業街”,青龍巷是各國貨幣黃金白銀通兌的“金融街”,還有明朝政府設置的來遠驿,則是“涉外賓館”。
聚寶街到底有多神?那就來看一看這一帶的宮廟林立有多少!現在看來“彈丸大”的街區,現在仍有黃帝宮、富美宮、基督教堂、觀音寺、清蓮寺、寶海庵等各種宗教場所。各種宮廟幾步一處,而且都聲蠻海外,台灣地區、日本及東南亞的各種宮廟都來認這裡的宮廟為主宮。各種宗教和諧共處,成了泉州宗教兼容的縮影。
□講古者(以出場順序排名):
鯉城區臨江街道宣委董宗雄
泉州市文管所主任黃真真
鯉城區臨江街道文化站原站長楊聲榮
泉郡富美宮副董邱飛強
商貿金融涉外服務富庶一條龍宮廟林立移步換景名氣傳四海各色珍寶路邊兜售
董宗雄:若要出入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必然繞不過聚寶街。聚寶街在泉州最熱鬧的古城門——德濟門外,當時外國人是不允許隨便入城的。只有聚寶街,是讓外商自由活動貿易的一條大街。
我就在聚寶街一帶長大,古代泉州城的“市區主干道”叫寮仔街,但它街道的寬度,才僅僅是聚寶街的1/3!現在聚寶街的寬度,很可能還和當年相仿。
黃真真:為什麼路要寬?因為要擺攤!有人考證說,“聚寶街”的名稱,很可能音自“珠寶街”,這在閩南話中只是聲調的不同。各種史料記載,來自亞非等地的珠貝、犀角、玳瑁、象牙、乳香、龍腦、珊瑚等,就是從聚寶街轉運到中國內地。至於泉州本地的瓷器、茶葉等,當然也要從這裡出口啦!
楊聲榮:說到這裡,我想起江濱路旁的富美古渡,一方巨大的清代康熙五十五年的海關碑刻,就更有趣了。你看,咱們的江濱路,還能看到“海關旱閘”、“海關水閘”,這裡的海關指的就是古代泉州的海關所在地。那個3米多高的石碑,矗立在旱閘內,十分威武,內容現在看來,就好似現在的“政務公開欄”,碑刻寫明了泉州沿海的關稅征收辦法,比如:“一漁船驗口每只索私禮一兩六錢,商船出入掛號,每只索私禮九錢……”
元公主手記:哦,原來,外商不能進城,所以大家直接在街道兩旁擺攤買賣。可以想象,各種奪目耀眼的珠寶直接堆砌在馬路邊,難怪連我們的大旅行家馬可·波羅老師都覺得震撼!盡管已過千年,聚寶街洗盡鉛華,但現在的老泉州人依然會念“南門兜、擠燒包,擠不能過路角頭”,我找了資料才知道,南門兜、路角頭,說的就是這一帶呢。
富人外商扎堆於此
楊聲榮:我在臨江街道文化站工作20多年了,你們剛才說,只是面上的。你們知道嗎?老泉州還有句俗話,叫“金青龍,銀聚寶”。你一定納悶,聚寶街都熱鬧成這樣了,青龍巷要怎樣才能更勝一籌?告訴你們吧,青龍巷裡曾經有大量銀號、當鋪聚集,這樣,往來客商就可以方便兌換到各國貨幣和黃金白銀了,簡直就是古泉州乃至整個中國的“金融一條街”。
還有一說,是一些外國商人和中國富商慢慢在青龍巷置辦房產,聚集在這一帶生活,是古泉州名副其實的“富人區”。又因為青龍巷住著許多外商,所以巷子有一條出口直接通往聚寶街禮拜堂,就是方便外國商人可以在此繼續保持他們的宗教信仰。
黃真真:對,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據說當年停泊在泉州港的外國商船,半夜都能聽到古城敲響的鐘聲。因為泉州外商雲集,所以明朝政府就在這裡設置了“涉外賓館”,專門接待外賓。就說聚寶街車橋頭旁吧,曾有個“來遠驿”,盡管現在只剩下一方石碑,但足以證明這裡曾是涉外“迎賓館”的高貴身份。
元公主手記:“來遠驿”,嘿,你聽這名字,正是為遠到而來的客人准備的驿站嘛!還有“車橋頭”,你聽,是不是讓人感覺到車水馬龍的場面?我聽老師說,聚寶街周邊一直有許多水系,自古就是許多中外商船的停泊處,大量中外貨物在這裡起卸吐納。若要進城,可以從聚寶街車橋頭進入泉州城龐大的八卦溝水系。順著八卦溝,還可以到鯉城古城內。真是難以想象啊,車馬輻辏運輸,該是怎樣的繁忙場面!
多處宮廟名聲在外
楊聲榮:宗教景觀?如果你來這裡逛,我推介聚寶街的盡頭,有個全省首次發現供奉黃帝的宮,而且很可能是泉州歷史最早、面積最小的宮廟哦!我聽說,這座宮可以追溯到周朝前後。大量中原人遷徙到晉江旁,於是在當時的海灘上建了這樣一座黃帝宮。
其實這座宮價值被發現得很晚,新中國成立以前看起來還是破落的土地廟,只有十幾平方米大。2007年以前,這裡一度成為文化站的圖書室,因為年久失修,進行危房翻建時,居然挖出一塊清同治十二年的石刻。人們這才明白,原來這座破落小廟供奉的竟是中華文明的始祖——黃帝。如今,台灣方面都到泉州這座小小的黃帝宮谒祖呢!
邱飛強:哎,要我看啊,說聚寶街的宮廟,就不能不說富美宮。就在前天,5月11日中午,我還在忙著張羅台灣信徒一行周末來拜谒的事情。台灣方面平均每個月至少有一撥信徒會來。
在台灣地區共有2000多處富美宮,東南亞地區也有許多富美宮,為什麼大家一致認為主宮在泉州呢?原來,富美宮每逢災患之年,都按例送王爺船往晉江順流出海。富美宮所造的王爺船類似官船,船上設有神壇,各種生活用品、藥材,以及活公羊、公雞等,裝飾威嚴大方。據傳,富美宮歷年送出的王爺船達百艘。因為泉州與台灣僅一衣帶水之隔,這些王爺船大多漂抵台灣沿海,被當地村民恭迎前去奉祀。因此,富美宮便毫無爭議地成為閩台王爺信仰的發祥地之一。
元公主手記:嘿,關於王爺船,這個我聽說過!我還聽說啊,因為富美宮有放生公羊之俗,所以宮門前至今仍圈養黑色公羊一只。泉州人有句歇後語——“後府尾羊公”,意思是調侃有些人像富美宮所圈養的公羊,走到哪吃到哪。所吃之處,人們還無比歡迎,覺得羊兒來吃是給了極大的面子。
【厝邊話仙】我沒有夜光寶盒 但我有珍貴的兒時記憶
講述人:陳小姐
小時候,當同學聽說我家住在聚寶街時,常投來好奇的眼神:聚寶街,多好的名呀!隨後,問題也接踵而來:那你們家藏有很多寶嗎?有藏寶圖嗎?這裡到底聚了什麼寶呀?
我被問得一愣一愣後,便把這些問題拋給我的父親。慢慢的,我了解到這片曾是市井十洲人、賈商雲集之地,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雖然我沒有夜光寶盒,但是從長輩的談及、書本的介紹,宋元這一帶的繁華景致,猶如電影般在我腦海中上演。
讓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周邊那一條條巷子。我覺得那是泉州的特色所在,青龍巷、道才巷,在巷與巷之間穿梭,孩提時與小伙伴玩躲貓貓游戲時,總是覺得百玩不倦。那沿街兩側的古舊建築,燕尾脊的屋頂,還有那窗格子雕龍畫鳳,多好看。
最讓我難忘的是,約10年前,聚寶街附近德濟門遺址的挖掘,後來專家們稱那是700年前進出泉州的要道。那段時間,這裡每天圍滿好多人、好多媒體,還有央視,這次考古挖掘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如今,這裡已是開放式的遺址公園。
如今,我嫁人了,搬離了這些老巷。但我還是喜歡聚寶街,喜歡那藏著歷史和故事的名居、名街。這次鯉城推出古城復興游,我真心希望大家有空來逛逛,走一走聚寶街,你會有收獲的。
見慣了老街繁華盡 見慣了“新娘”守空閨
講述人:陳阿婆
1947年,我從義全街嫁到青龍巷。那時候我20歲,丈夫30歲。他19歲到菲律賓打拼,30歲才回到泉州結婚,沒過多久就走了,留下我這個“海外新娘”和腹中的女嬰。什麼?你說我的故事聽起來悲涼?呵,其實,見慣了,伴隨著聚寶街繁華的遠去,多年來這一帶曾有許多去海外打拼的男人一去不返。
我很留戀這裡的,以前小街巷裡的生活氛圍:每戶厝前有大埕,大家甚至可以夜不閉戶,串門聊天熟門熟路。不像現在,關起門來各過各的,小巷裡不再有以前厝邊的熱絡。
半個多世紀來,聚寶街、青龍巷一帶從上世紀40年代的長石條路面,到四方形石頭路面,再到現在的水泥路面。地面是在變,基本不變的是這裡建築的模樣。只是聚寶街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房子慢慢顯得老舊了,年輕人開始不接受社區配套落後的老厝,逐漸搬離了這裡。
聽說政府要開始發展這裡的旅游了,這個消息太好了,我們有這麼多的旅游資源,應該重新發掘出來,讓更多的人來到這裡。
【主政者說】養在深閨盼人識
聚寶街一帶地處泉州市區城南片區,屬於臨江街道辦事處管轄。方圓不到0.5公裡的街巷中,藏有兩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名街名巷、系列碑刻,堪稱泉州的“聚寶盆”。然而,大量文化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少外地游客總是匆匆浏覽了街口的天後宮就離開了。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魅力街巷,更談不上發展當地旅游經濟了。
臨江街道辦事處宣委董宗雄表示,其實關於品鑒聚寶古街的方案,街道已經醞釀了好多年。街道的工作人員向一些外地的親戚、朋友推介半小時游、半日游,逛到哪裡,故事講到哪裡,美食吃到哪裡,不少外地人都驚呼過瘾。
現在街道辦事處擬訂了“品鑒聚寶解讀閩南”的文化之旅,將16處人文歷史景點串成一串。下一步,還希望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旅游業。據悉,原來古渡口附近的漁民已經購買了游艇,組建、注冊了公司,打算在陸地游的基礎上,帶游客出海,感受泉州古港的魅力,回過頭來再回陸地上品嘗“正港”的閩南美食。晚上,游客還可以在古街巷特色旅館裡住下來,感受一下古代“涉外賓館”的別樣風情。
(編輯: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