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老屏山文物安家書樓鎮 44處地面文物整體搬遷

老屏山文物安家書樓鎮 44處地面文物整體搬遷

日期:2016/12/13 20:14:2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厚重樓東

  宜賓市攝影家協會顧問程國慶給記者講述一個故事,他在樓東拍攝照片時,在一家茶館裡偶遇了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程國慶從老太太口中得知,她是出生在福建,長大後嫁到了重慶。後來,遇到了戰爭,老太太從重慶搬到了宜賓合江門居住,戰火燒到宜賓,她又搬到了樓東鄉居住,如今向家壩水電站蓄水,她又得搬家。程國慶從老太太多次輾轉的人生故事得到靈感,專門給老太太拍了照片取名《路》。“淹沒庫區即將被淹沒,石板路、各式各樣的門鎖以及承載歷史意義人和物,我都分類拍攝了,記錄得非常仔細,且會取名為‘永遠的樓東’類似的名字。”程國慶說。

    眾所周知,屏山縣擁有許多歷史文物,由於向家壩水電站的修建,這些文物不得不搬家。對於屏山縣來說,文物保護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工程。文物是文化的傳承,這些文物該怎麼保存呢?屏山縣文廣體育局局長曾憲章表示,大部分搬遷的文物古跡下步將在書樓鎮復建,初步規劃把書樓鎮打造成一個古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而向家壩庫區,成為了宜賓市攝影家協會的創作基地。

    措施

  文物保護先拆除存放再行復建

  向家壩水電站屏山淹沒區,文物保護工程主要涉及屏山縣境內新市、新安、錦屏等幾個鄉鎮的地面文物的搬遷保護,及地下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其中,確定需要進行考古發掘和留取資料的地下文物共54處,面積為57372平米。50處地面文物保護搬遷將分兩步走,庫區地面文物拆除進行存放後,隨後再進行復建。其中,6處地面文物需要留取構建和保存資料,44處需要整體搬遷。

  屏山縣文廣體育局局長曾憲章告訴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屏山縣現有的大小104處文物古跡,已基本搬離庫區。44處整體搬遷的地面文物,有2處搬往屏山新縣城附近的鳳凰山,42處搬往書樓鎮。目前,文物古跡集中保存在臨時庫房,下步將組織恢復文物原貌。

    規劃

  建博物館書樓鎮將打造成古鎮

  書樓鎮用來存放文物的臨時文物庫房已經從原來的20畝增加到40畝,初步規劃文物古跡復建面積約124畝。對需要室內保護的文物,地下發掘的文物,以及6處地面需要留取構建和保存資料的文物古跡,初步預想建設博物館存放。“大部分搬遷的文物古跡下步將在書樓鎮復建,初步規劃把書樓鎮打造成一個古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曾憲章說。

  宜賓市攝影家協會顧問程國慶在長期工作中,對庫區及周圍地區有著特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程國慶分析,大部分文物集中搬遷到書樓鎮,大大增加了書樓鎮的影響,即可打造成古鎮,又可發展旅游產業,依山傍水,書樓鎮會加速發展,居民的經濟收入會增加,生活水平也會大大提高。新聞故事

    攝影家 背起相機記錄庫區

  宜賓市攝影家協會顧問程國慶曾背起相機從庫區下游往庫區上游走,一邊走一邊拍,對庫區的風土人情有了大體的了解。程國慶剛拿著相機進村入戶的時候,並不受村民歡迎,但隨著對庫區的深入和頻繁接觸,程國慶對庫區有了更多的了解,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程國慶發現,庫區的居民非常好客,到了家門口就邀請到家裡吃飯。“有一次,那時候是夏天,我在樓東鄉古街拍攝照片,想把街面上潑點水試一下效果,居民見我用盆子潑水,大家都一起都來幫我,事實上只是試看一下效果。與庫區居民熟識後,他們對我無話不談,他們的淳樸和善良打動了我,讓我愛上這些淳樸的居民和這片土地。”程國慶說。

    向家壩庫區或成宜賓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

  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采訪了宜賓市攝影家協會相關人員,對於向家壩的建成,他們都非常興奮,在宜賓境內就能看到這麼宏大的水電站工程,已初步有把向家壩當成創作基地的構想。

  宜賓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張光金告訴記者,攝影協會約有500名會員,很多會員都到過三峽大壩參觀和尋找創作元素。也創作了很多作品,如今,宜賓境內建設了向家壩水電站,更多的會員可以到向家壩庫區尋找創作靈感。向家壩水電站蓄水以後,將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是一個創作的好地方,我會帶我的學生們前去尋找靈感。”程國慶說。

  協會顧問程國慶介紹,他從90年代就開始關注宜賓庫區內的變化。“向家壩水電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蓄水後很多游客會前往參觀,同是也是一個攝影創作的好地方。初步已經有到庫區攝影創作的想法,下步召集會員開會討論,再具體與庫區相關部門協調,可能會把向家壩當成一個創作基地。”張光金說。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張勇 陳淋 實習記者 陳雨音 成都10月10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