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是全民的事 防古鎮變千鎮一面(圖)
日期:2016/12/16 18:36:48   編輯:古代建築
▲昨天下午,文成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在市府多功能廳認真品讀《鄉土建築遺產的研究和保護》書籍。 蘇巧將 攝
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古村落的保護怎樣與新農村建設相協調……昨天下午,由浙江省文物局和溫州市政府聯合主辦的“溫州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在溫舉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高校和機構的著名文保專家做了精彩演講,並和現場觀眾就文化遺產保護的諸多問題進行問答互動。
楠溪江要保持本色
“過度的商業開發,往往使許多古鎮變得“千鎮一面”,失去了本色,楠溪江不能這樣。”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志華研究楠溪江古建築二十余年,是國內較早提出“鄉土建築保護”的學者之一,昨天,他就楠溪江古村落保護的主題做了發言。他說,近年來,雖然國內對鄉土建築保護逐漸重視,但在保護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急於發展旅游項目使得保護往往走入誤區。
“我二十年前看到的一些古村落,現在已經完全變味了,有些地方搞‘復古’,就是掛上紅燈籠,變成‘紅燈區’,就認為是保護了。”陳老的幽默語言把觀眾逗笑了,他接著說,“楠溪江的建築有自己的特色,我個人認為比徽派建築更細膩,更大方,修補的時候沒有必要去模仿別家的‘雕梁畫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本色。”陳老的話引起在座許多聽眾的共鳴。
廊橋不僅是一座橋
“廊橋是和它所處的村莊融為一體的,是一個包含大量歷史人文信息的整體。”這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劉傑的觀點。昨天,他制作的演講幻燈片達68頁之多,這位來過泰順不下百次的學者用大量的照片“說話”,為現場觀眾展示了不同時期泰順廊橋的面貌,也展示了保護、改建工作對整個“社會生態”的影響。“對北澗橋進行全面修繕,修復橋屋,檢修和加固橋身;對嚴重影響保護區風貌的新建建築予以拆除,對於風貌協調區內新建紅磚平頂樓房予以拆除和改建,風格以當地傳統民居式樣為宜,嚴格限制房屋高度在9米以內……”劉傑提出的建議具體而可操作。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所長蔡鋼鐵告訴記者,這樣的演講讓全市的文物工作者對本地的文化遺產保護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能更好地指導他們開展今後的文保工作。
保護是全民的責任
參與論壇的各位學者專家,幾乎都提到了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全民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覺醒。陳志華說,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提升民眾的文化素養,經濟效益反而是其次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規劃師王景慧說,“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是個榮譽,更是個責任。”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程師傅清遠則贊揚“溫州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同時有著可貴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中國文物報社副總編曹兵武表示,經過20多年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從少數人的話題變成了大多數人關心的熱點。專門趕到現場聆聽專家演講的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學生謝旭東告訴記者,他和他的同學將在這個暑假走入鄉間,尋訪鄉土建築,並申報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課題,“我們制作了60米長的溫州文化遺產宣傳幅,希望帶著它向更多的人宣傳文保知識,這不僅是專家的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