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好聲音”3000人報名 周璇曾被批“嗓音太纖細”
日期:2016/12/13 23:10:52   編輯:古建築紀錄1931年的一天,一個瘦小的姑娘走進上海明月社的考場,唱了一支民間小調:“我有一段情呀,唱拔拉給諸公聽呀……”一曲唱完,女孩緊張地看著考官黎錦晖。黎錦晖和藹地說:“你有不錯的唱歌天賦,只是現在的嗓音太過纖細,只要你刻苦練習,將來一定會有出息。”這個當年只有12歲的女孩就是日後享譽歌壇的周璇。
也許你會驚歎,這場景跟當下火爆熒屏的“中國好聲音”簡直如出一轍。沒錯,民國時期,學員若想因“好聲音”揚名,也需經“導師”考核。那麼,當時的“好聲音”是怎樣選的?除了選秀,“學員”們還有哪些出道方式?
3000人報名海選
只選出了1個吳莺音
民國時期的“好聲音”選拔流程跟現在大體相似,最大的不同在於,當時的媒介不是電視台,而是廣播電台。
電台招聘歌手,吳莺音“過五關斬六將”
民國時期,收聽廣播電台是主要的娛樂生活方式之一。為了迎合聽眾的口味,當時的廣播電台喜歡播送一些輕松愉快的流行音樂。一天十幾檔欄目,總有幾個固定時段是屬於音樂的。這些音樂是怎麼來的呢?有時候是播放現成的唱片,有時候是請大明星來上節目,還有的時候就是招聘一些沒有名氣但懷揣著明星夢的人在電台駐唱,邊唱邊播。
1941年,上海有一家廣播電台就想招聘這樣的駐唱歌手,它公布了招聘信息。
3000人報名參加了這次海選,初試只錄取了300人;然後是殘酷的300進10,復試中只留下了10個人;最後是決勝的10進1,只有1個女孩留了下來。這個幸運的女孩,名叫吳劍秋,被錄取後改名吳莺音,在這家電台踏上了她的音樂之路。
“吳莺音在電台駐唱了4年,一直瞞著父母。她家裡屬於中產階級,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醫生,女兒‘賣唱’在他們看來是不成體統的。後來吳莺音的母親先察覺到了,但禁不住女兒的哀求,只好幫著隱瞞。誰知道,她父親也是個音樂愛好者,無意間買了吳莺音的唱片,事情暴露。母親知道女兒一心喜歡音樂,幫著勸解父親,這場風波才平息。”電影史學家、中國流行歌曲史研究者趙士荟告訴記者。
吳莺音喜歡唱歌,天賦又好,很快就紅了起來。她錄制的第一張唱片叫做《我想忘了你》,是流行曲大師黎錦光的作品。這張唱片的銷量甚至超過了當時歌壇最紅的周璇和姚莉。1946年,她與百代唱片公司簽約,成為該公司的台柱子歌星,被稱為“鼻音皇後”。
“金嗓子”周璇電台競賽得第二名
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廣播電台是非常多的,光上海就有幾十家,不僅沒名氣的人要通過它累積人氣,有名氣的人也要通過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金嗓子”周璇。
1932年,周璇進入了明月歌舞團,並以一首《民族之光》初露頭角。1934年,她參加了《大晚報》舉辦的“廣播歌星競選”。
“競選過程有點類似現在的大眾評委投票。”趙士荟說:“先在報紙上和電台節目裡發布消息,競選過程從5月份開始,大概一個多月後截止。其間,歌手們在電台直播間裡一字排開,聽眾通過電話現場點歌,然後把投票寄給報館,報館會每天刊登當天的投票數。競選結束後,累積票數,得票最多的就是擂主。”
當年,那場比賽前三名的最終得票數分別是:第一名,白虹(明月社)9103票;第二名,周璇(新華社)8876票;第三名,汪曼傑(妙音團)8854票。周璇雖然只是第二名,但歌聲卻被媒體喻為“如金笛鳴”,也因此獲得了“金嗓子”的稱號。
而獲得第一名的白虹,也因此奠定了歌壇擂主的地位,獲得了“播音歌後”的頭銜。
1940年,“影壇巨子”周劍雲組建影片公司,將白虹引入麾下,由她接連主演了四部影片,而且“每片必歌”,先後演唱了《無花果》的插曲《埋玉》、《孤島春秋》插曲《春之舞曲》、《地老天荒》插曲《鏡花水月》等,充分發揮了她的歌唱優勢,她的歌聲伴隨著她出演的電影放映,到處流傳。她一生之中,共灌制了一百多張唱片,歌聲傳遍了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