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微山南陽運河古鎮展新顏

微山南陽運河古鎮展新顏

日期:2016/12/13 18:54:20      編輯:古建築紀錄

  “島在湖中浮,河穿古鎮過。環島水千頃,白帆映紅荷。”如江南水鄉一般的景致,是微山湖畔南陽島上的一道尋常風景。從濟寧市區出發,往南驅車半個多小時,經魚台縣到達西渡口,轉乘小型客船,約半個小時到達南陽古鎮——一個地處魯西南的江北水鄉澤國。在這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北方的豪邁與江南的婉約相糅合,歷史的厚重與現代文明交織呼應。

  依運河而“興”

  南陽古鎮今隸屬於微山縣,位於微山湖北端,面積3.5平方公裡。南陽鎮北依濟寧城區,南靠江蘇豐沛,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南陽鎮是個湖上的小島,除南陽島外,在空曠遼闊的南陽湖裡,零星散落著80多個小島嶼,構成隔水相望的奇特北方水鄉景觀。

  據記載,南陽的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至少有2200多年。在《史記》中,幾處提及“齊之南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曰“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到了明代中期,南陽已成為古運河畔四名鎮(另有夏鎮、鎮江、揚州)之一。那時的南陽鎮商埠密密麻麻,素有“晴天不見日,雨天不漏水”的說法。南陽鎮地處京杭運河的中部,過去的人力船從南陽鎮北去濟寧和南去微山夏鎮均為一日航程。得水運之便,南陽成為大運河沿岸一處重要的中轉站,南陽鎮成了水上運輸和商品交易的交匯點和重要的商埠碼頭。

  清初,南陽鎮由陸地變成湖中之島。數十年間,南陽這座興旺的運河碼頭和集鎮,經常處於南北逆流的不斷侵襲和威脅之中,時而被圍困,時而被水淹,迫使當地地勢不斷築高,以免遭沉沒。東西長3500米、南北寬500米的南陽鎮終於在微山湖中四面環水地存留在運河兩堤上,顯現出她獨特的自然景觀。

  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古鎮還擁有豐富的歷史遺存。曾有皇宮所、皇糧殿、關帝廟、火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不沾地旗桿、狀元樓等30多處名勝古跡,明朝建河橋驿署、管河廳和閘官廳,清朝設守備、管河主簿,管理運河水閘,接送保護皇糧。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經南陽,常常在此停居數日。因此,古鎮上流傳下許多乾隆帝的故事。

  恍若世外桃源

  沒有一條公路,沒有一輛汽車,幾乎家家有船,出門只能以船代步。這樣的鄉鎮在全國也許算得上罕見。許許多多縱橫交錯的小巷組成了古鎮的交通網,街巷都很窄,幾乎兩人並肩可行,皆鋪有青石板,穿過任何一條小巷都會到達穿鎮而過的元代古運河。

  古街兩邊的店鋪,除了很少的幾家單位外,日常百貨,應有盡有。飯店、客棧、服裝、湖鮮、蔬菜水果、副食糧油店……大大小小的店鋪擠擠挨挨的讓人目不暇接。小鎮上通常是靜谧的,偶有幾輛自行車或電動車從小巷深處,鈴聲響徹整個小鎮。

  古鎮上幾乎沒有超過三層的樓房,民居院落皆沿河而建,為合理利用土地面積,四五戶共住一院。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日復一日守護著他們的小島上的家園,外邊的世界和他們關系似乎並不大。古運河岸邊的亭榭中、狹窄的巷子裡,常看到幾位老人聚在一起打牌,或靠在自家門口打盹。到這裡的游客會感覺時間一下子慢下來,古鎮的閒適和外面快節奏的生活對比鮮明。

  除了居住在鎮上的居民,南陽鎮還有相當一部分漁民。和平村是一個漁村,這裡的漁民一輩子生活在船上,世代打漁為生,以船為家。為了船體穩固,幾艘船牢牢拴在一起,靠在岸邊。70多歲的陳秀蘭和老伴在船上住了一輩子,幾個兒子都在外打工,老兩口固守著一條銹跡斑斑的漁船。南陽湖就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的生活來源。陳秀蘭的老伴凌晨三四點就劃船出去撒網捕魚,中午時分歸來,除了三九臘月天,天天如此,無論風雨。南陽鎮還有很多像和平村一樣的漁村,他們分布在南陽島周圍的若干小島上。漁民就像是水生植物,頑強地在這片廣袤的湖裡扎根。

  運河活態博物館

  早在2006年,上海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為南陽鎮“量身”編制了《南陽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古鎮將以旅游觀光、商業服務、居住為主要職能,集中體現古運河文化、傳統街市文化、湖島生態文化,具有濃郁運河特色的歷史文化古鎮。

  幾年前,南陽鎮建立起魯西南第一家民俗博物館“微山湖民俗博物館”,館藏內容涉及漁民傳統生產漁網具、生活用具、服飾、手工藝品、運河風俗等,大至漁船網箔小至一鉤一卡,應有盡有。目前,南陽鎮正在把新建的紅色旅游碼頭作為南陽歷史民俗文化的展示場所。以“民俗館”的形式,全面記錄南陽的沿革、變遷。為提高資源價值和利用率,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其它文化遺產持有人依托博物館建設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同時,將在紅色碼頭水域建設小型湖區生態園,再現傳統捕魚方式和祭祀運河、祭祀大湖的活動。碼頭的木棧道周圍將布置漁網和魚籠等漁具,復原以前漁民捕魚常用的‘迷魂陣’,讓游人親身體驗漁家文化。

  此外,南陽鎮近年來以傳統古鎮格局和景觀為基礎,恢復了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樓閣和胡同。逢節慶日,在運河岸邊開展獨具地方特色的活動,例如當地居民跳一種“拉糧船”的民間舞蹈,或是舉辦廟會等。南陽鎮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使古鎮真正成為運河文化的活態博物館。

  留住南陽記憶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南陽島上漁民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有關南陽鎮歷史文化、民俗轶事的文字記載卻不多。在歷史上,南陽的位置其實是中轉站,留不住人,尤其留不住文化人。加之隨著歷史的變遷,南陽鎮的歸屬一直在變化,直到上世紀中葉才劃歸到微山縣,所以留下的文獻記載稀少。

  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文化站工作人員業余找鎮上的老人聊天,記錄下他們記憶中的南陽古鎮。現在好多老人都不在了,幸虧那時的搶救性采訪才能留下南陽的歷史文化。二十多年來,南陽的文化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留住南陽島的“記憶”,為南陽古鎮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最近,南陽鎮政府將出版第一本《南陽鎮志》。《鎮志》整理和展示了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態,歷史建築和構築物,傳統生產生活用品、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傳承人口述史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年初,山東省組織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南陽鎮黨委書記曹勇趕緊去濟寧文物局咨詢相關政策,以進一步保留住、保護好南陽鎮歷史文化。去年,南陽鎮進行商業開發的一家投資商看中了鎮裡存放民俗物品和文化遺存的場所,想跟鎮裡商量把這處房子當作辦公場所,不料卻遭到了鎮長仲偉光的堅決反對。“一家投資商不來,還會有第二家、第三家,但是這些東西是唯一的,不可逆轉的,經不起搬來搬去。”南陽人就是以這樣的執著守衛自己的家園。

  隨南水北調的實施、大運河申遺的逐步推進,南陽古鎮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座在微山湖的懷抱中的小島,以如詩如畫的湖島風情、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保存完好的古鎮風俗,展現給世人一個煥然一新的南陽古鎮。(通訊員 寧昊然 劉迎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