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河古鎮位於天門市西北部,北面與京山縣接壤,武荊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隨岳高速公路縱穿南北,東河、西河相伴左右。全鎮國土面積133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7.1萬畝,轄36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3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248人。緊臨鎮區的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石家河遺址,是我國長江中游迄今為止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是原始社會父系氏族起源標志。石河古鎮,土壤肥沃,河渠交叉,湖泊縱橫,水質自然清瑩、古樸原生。這裡主產水稻,傳統原生態,米質柔軟清香;盛產魚蝦,自然鮮美無污染;是荊楚大地著名的魚米之鄉。無怪乎石家河的先人們,早在五千年前就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
懷著對古鎮的神奇與向往,深秋季節,記者踏上了石河這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湖北金璨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搬運工在忙碌地上車。公司總經理姜新平說,目前,“楚璨”、“深山老農”原生態精米在廣東、廣西、四川等省走俏,加工車間日夜加班,要貨的客商排隊到了月底。
在華豐農業合作社的育秧車間,記者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排排整齊的秧盤上綻放著一朵朵水靈鮮嫩的蘑菇。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合作社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利用育秧工廠秋冬閒季,種上市場搶手的蘑菇……
石河村楊灣小區建設工地。一排排小洋樓拔地而起,整齊劃一的門面,寬敞硬化的街道,齊全的網管,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室內粉刷……
走在寬敞尚散發著柏油清香的石河大道,看著眼前的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鎮委書記楊聖平向記者介紹,近幾年,石河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團結和帶領全鎮人民群眾,認真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打造“文化古鎮、米業名鎮、宜居城鎮”三張名片;立足鎮情,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興鎮富民;突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突出小城鎮開發建設管理和新農村建設,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了全鎮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鎮已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0.25億元;實現工商稅收近300萬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
一、傳承古鎮文化,彰顯水稻五千年種植遺風,打造石家河原生態優質米,致力米業富民。
自古以來,石河以盛產優質米聞名。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專業工作者,在石家河遺址挖掘出的新石器時代“谷殼”證實,石家河種植水稻的歷史,上溯到史前文化的5000年以前。石河鎮土地肥沃,水質自然無污染,具備了種植優質水稻得天獨厚的條件。
“彰顯古鎮種植遺風,打造石河原生態優質米,包裝品牌形成米業集團,致力米業富民”,鎮委書記楊聖平帶領一班人,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用行動做出了回答。
在省農科院,在華中農業大學,他們與專家教授達成共識,把石河鎮12萬畝復種面積納入科研院校的種子繁育試驗基地。
面對全鎮遍地開花的小型加工廠,他們采取“強強聯合,組建集團,抱團發展”的形式,引進湖北金璨農業產業化發展有限公司投入1870萬元對精米加工生產線進行改造擴規;湖北陸子米業公司投入600萬元、湖北銀花米業公司投入500萬元對精米加工生產線進行改造。以湖北金璨、湖北陸子和湖北銀花為代表的精米加工公司,采取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將全市4個產糧大鎮和京山、應城、漢川、襄陽等地的糧農吸引過來,打造出“深山老農”、“楚璨”、“僑香王”、“天香米”“天仙米”、“小小香米”等原生態精品名牌,主要銷往廣東、福建、四川、廣西等全國各地。
原生態優質大米產銷兩旺,公司、農戶雙贏。米業公司的發展給糧農畝平增收200多元。
二、培育湖北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創現代農業“華豐模式”,引領石河農業步入農業現代化軌道。
《華豐模式,離現代農業還有多遠》,這是石河鎮委書記楊聖平近期在 《省委書記省長參閱》第99期中發表的一篇理論文章。“華豐模式”是今年春季在天門市召開的全省農業現場會上,省委領導和與會專家對天門市華豐農業合作社的智能育秧、500畝機耕現場的肯定。天門市華豐農業合作社,156名社員,齊心協力,驅動380台(套)農機,苦干加巧干,去年經營收入達1300多萬元,總純收入超過800萬元。綜合算賬,社員人均經營額達8.87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6.4萬元。這個合作社的人均收入,是去年全省農民平均水平的10多倍。
這麼高的收入是如何實現的?我們在與合作社經營流轉的農戶走訪座談中找到了答案。一是規模種植,人均190畝。發展經濟需要適度規模經營。2011年,合作社分別與熊望台農場、馬良農場和小江湖農場簽訂協議,形成23560畝的大宗農機服務作業區。隨著這幾筆大訂單的簽訂,合作社的耕種數量,一下子達到人均190畝。二是規模服務,人均1209畝。華豐農機合作社的生財之道,在於找到了農村空白的服務市場。受比較效益驅動,越來越多青壯年農民,理性地選擇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大量耕地需要人來種植,這催生出一個巨大的農村服務業空白市場。在各級政府部門扶持下,華豐農機合作社發現並牢牢抓住了這一市場。他們開展“半托”和“部分托”服務,機械耕、整、播、插、收等服務面積多達15萬畝,人均服務面積1209畝,贏得了巨額收益。服務范圍不僅拓展到天門的12個鄉鎮,還跨縣市為鐘祥市、沙洋縣、五三農場、京山縣等地服務,甚至跨省到四川省內江縣、河南省信陽市等地服務。
三、狠抓招商引資,打造工業強鎮,建材、機械、服裝等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工業強鎮是振興石河經濟的必經之路。企業要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勢在必行。近年來,鎮委、鎮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資獎勵政策,鼓勵各行各業各部門大力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發展地方經濟。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幫助企業在項目、技改、擴規上實行擴張升級,組建企業集團,增強市場競爭力。
石河鎮今年的招商引資好戲連台。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7430萬元,其中:招商引進恆信新型建設材料廠蒸壓免燒磚生產線建設工程投資3800萬;招商引進新華建材年產30萬噸干混砂漿生產線建設工程投資4000萬;引進市公路局瀝青攪拌站建設工程投資1000萬;招商引進慶鴻養殖實業有限公司北港湖萬頭養豬場投資1760萬;華豐農業專業合作社育秧室配套設備安裝工程、高規模糧食烘干設備廠新建工程引資投入3500萬;楊灣小區房地產開發項目招商投資2800萬;石河新村房地產開發項目招商投資2500萬元;三個小(二)型水庫建設項目引資投入700萬元;清水垱配套工程投資500萬元;金璨農業產業化發展有限公司精米加工生產線擴規工程、陸子米業精米加工生產線設備改造工程、銀花米業精米加工生產線設備改造等工程招商引資投入3070萬元;石河大道升級改造亮化工程引資投入800萬元;供銷聯社鞭炮儲藏倉庫建設工程投資1500萬;唐李卷板廠木材加工設備改造工程投資500萬;“文學泉”牌禽業禽蛋生產線擴規項目投資1000萬;天門市拖車機械有限公司機械制造設備改造投資1000萬。
通過招商引資,石河古鎮工業企業從無到有,初步形成機械加工、建材生產、服裝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四大板塊的企業,年工商稅收可望首次突破300萬元。
四、堅持一村一品,推進以點帶面,特色農業呈現勃勃生機。
按照“調整布局、優化結構、注重科技、提高效益”的思路,石河鎮堅持“突出特色,一村一品,生態綠色”的發展戰略,在具體方式上,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是狠抓優質主業種植,穩定優質稻復種面積12萬畝,確保全市產糧大鎮第一的地位。二是做大做強石廟畜禽養殖小區、復興村蛋雞養殖小區、劉方嶺生豬養殖小區、蔡嶺肉鴨養殖小區等一村一品的畜禽養殖企業,穩定全鎮年出欄生豬3萬頭;家禽130萬只;肉鴨10萬只。三是突破性地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形成了沿湖泊的水產養殖經濟帶,全鎮放養水面達到了1.5萬畝,年水產總值達到6500萬元。北港湖生態漁業開發達到2000畝,精養水面穩居全市之首。四是大力發展水生蔬菜,著力打造綠色食品基地。重點圍繞北汊湖、西汊湖、周古當、汪王湖四大湖泊、大型塘堰和部分低窪田塊,發展芡實、蓮藕、慈菇等水生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五是大力發展林業生產,管護好以洪山、花垸、吳垸、楊嶺、東河、石河等村為主的3.2萬畝經濟速生林帶,著力打造生態林業大鎮。
五、搞好科學規劃、實施整建並舉,古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石河鎮是“石家河文化”的發祥地。作為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建設規劃。天門市已經與省文化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投入2.8億元,聯手建設石家河遺址考古公園。這給石河鎮的建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配合考古公園建設,石河鎮先期早謀劃、早動手、早建設。
把配合國家大建設與推進鎮區開發、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將遺址考古公園周圍的石河、唐李、東橋、東河等鎮郊村建設,科學規劃,統籌發展。投資5000萬元,興建了楊灣、唐李,市場、彭灣等4個群眾集中居住小區,既解決了600多戶農民建房難問題,又美化了鎮郊環境,為石河古鎮四周增添了一道道靓麗的風景線。
把配合國家大建設與推進鎮區“兩路(石南路、石北路)升級、兩街(建鎮街、步行街)示范、兩線(天京線、天佛線)改道”的中長期建設有機結合,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迄今為止,已投資480萬元新鋪石北路、石南路、建鎮街瀝青砼路面;投資219萬元新建鎮區主干道非機動車道砼路面及下水道設施;投資800萬元新建了楊灣小區道路和給排水設施,投資400萬元新建了唐李小區;投資150萬元改造了石河集貿市場;投資230萬元在石河大道新建商鋪、停車場;投資450萬元對石河大道全面改造鋪油。目前,石河大道配套建設及機關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
打造三張名片,推進三化同步。古鎮石河,將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用強鎮富民的實績,不斷開創石河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局面。
天門12月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