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蘇州市吳中區評彈團相繼推出了三部優秀中篇作品:《香山侍郎》、《吳宮遺恨》、《孫武與勝玉》。這三部中篇作品的內容全部選材於吳中本土的歷史、人物,演員也大多是在本土長大的。“吳中評彈團”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三部作品在中國文化部舉辦的第二、四、五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上分別榮獲優秀節目獎(金獎)和“書節目獎”第一的優異成績;並分別在江蘇省文化廳舉辦的第四、第六、第七屆江蘇省曲藝節上獲優秀節目金獎,以及江蘇省曲協最高獎“蘆花獎”,主要演員在這三部中篇中榮獲國家級金獎7次、省級金獎15次,是江蘇省各評彈團獲獎最高、最多的團體之一。一個僅20人的區級藝術表演團體,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社會反響?日前,一場關於這三部作品的研討會在越溪舉行,一大批文化界、評彈領域的著名人士齊聚一堂,剖析“吳中評彈團”模式背後的文化內涵。
十年堅持唱老百姓聽得懂的本土故事
評彈起源於民間,如何讓現代人喜歡聽,選一個好的題材十分重要。“吳中區評彈團在創作時就能明確寫本土故事的方向,十年時間裡都能一直堅持這個原則,這一點非常難得,其他團從來沒有過的。”對於評彈團的本土化選材,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邢晏春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香山侍郎》 創作於2002年,反映的是吳中香山幫木匠祖師爺蒯祥建造天安門的故事。在這之後創作的《吳宮遺恨》用吳越春秋時期一個偶然事件———“借糧”作為故事展開,作品著力描寫了伍子胥的忠良、西施的善良、夫差的驕橫、范蠡的聰慧。而最新的一部作品《孫武與勝玉》以兵聖孫武為題材,反映了他用兵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孫子兵法》的博大精深。
這些劇本寫的都是吳中人引以為豪的本地故事,作者分別是吳中評彈團的退休老同志萬金聲和上海著名評彈作家窦福龍,為了讓本子的質量盡善盡美,作者要多次查閱歷史資料、實地走訪歷史故居獲得靈感,在創作期間評彈團還會召開多次專家座談會,作者會根據大家的意見二度修改。而投入排練之後,作者還要走進排練場根據每個演員的藝術所長進行第三輪修改調整。“每部作品都要經過兩年多的漫長時間,才能終成其卷。”談起創作的艱辛,吳中區評彈團的團長陸人民不無感慨。“關於孫武的故事,以前也曾經有歌舞演員表演過這個題材,但是我認為不算成功,因為那部戲只關注了他軍事家的這個角色。而《孫武與勝玉》這個劇本不但挖掘了軍事家孫武的一面,還看到了他在思想、政治領域的成就,這部作品的前途不可估量。”原江蘇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方同德對於窦福龍創作的《孫武與勝玉》評價很高,他也是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連續五屆的評委。
如此扎根於本地土壤的作品,自然會受到群眾的“熱捧”:在上海多個書苑、劇場公演時都達到了一票難求的火爆程度,所有演出都座無虛席。
全部由本土演員來演,不向外面“借力”
在界內引起轟動的三部作品都是中篇,對評彈知識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評彈分為短篇、中篇、長篇,其中短篇作品每次演出只有幾十分鐘,長篇作品是用十幾天時間來講一個故事,每天講兩個小時。而中篇作品則要求在兩小時左右的時間裡一次性說完一個完整的故事,演出時間幾乎和一部話劇時間差不多,因為劇中人物眾多,所以常常演一個中篇需要團裡所有主力演員全部上陣,因此中篇作品是衡量一個評彈團實力最好的度量尺。而吳中區評彈團的三部中篇全部獲得大獎,自身實力可見一斑。“吳中區評彈團是一個只有20人的區級藝術表演團體,但是我們的演出從來不需要向別的大團借用演員,我們自己的演員非常好。”每當團長陸人民談到他的演員,言語之中都會流露出一陣自豪之情。
提起吳中區評彈團的演員們,原蘇州文聯副主席、評彈作家朱寅全用“本性本質”四個字給出了自己的評價: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踏踏實實“跑碼頭”鍛煉自己,絕不投機。評彈在發源之初是一門扎根於街頭巷尾的民間藝術,演員們把到外地民間演出稱作“跑碼頭”。和如今在設備齊全、裝潢精美的大劇場演出不同,很多“跑碼頭”的場所都在鄉鎮、農村,條件非常艱苦。其實吳中區評彈團裡有不少演員早已是評彈界的知名大腕兒,近年來常有省市大團希望可以把他們調過去,誰都知道大團的福利待遇更好、知名度也更高,但是吳中區評彈團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能讓這些演員都心甘情願地留下,並且跟著大家一起深入群眾、到農村的第一線去“跑碼頭”。
張建珍和陳琰是吳中評彈團的兩名著名女演員,她們在三部中篇中均擔任主角並獲得了多個表演大獎。提到他們的努力,團裡的人個個都豎大拇指。有一年在無錫陡門演出,這是一只破舊的農村書場,住宿條件極差,前邊是雞鴨棚,後面是小河浜,對過是墳場,買小菜要走40分鐘路程,環境十分惡劣。但張建珍還是堅持演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因為她知道農村群眾現在最缺少的是文化精神食糧;當年陳琰生孩子時,按照團裡規定可以享受一年哺乳假,但在她孩子剛滿6個月時,就和丈夫懷抱著嬰兒、帶著祖母奔波在江浙滬的各個書場。“跑碼頭”是一件苦差事,鄉鎮的很多地方交通不發達,她和丈夫抱著孩子、扶著老人、背著樂器、拖著行李擠汽車、趕火車。
正是有了這樣一批敬業的好演員,才讓好劇本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陸人民告訴記者,為了演好這三部中篇,演員們聽取了很多專家對相關歷史的講解,還親自到蒯祥墓、伍子胥墓園、穹窿山孫武故居學習、體驗生活。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上刻苦鑽研的精神,使得這些曾經發生在吳中大地上的古老故事在他們的身上再一次“復活”了。
正在醞釀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
“對於吳中評彈團的成就,我是十年觀望、十年期盼、十年吶喊。”27日的研討會上,方同德從一名聽客的角度給了吳中評彈團非常高的評價。作為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連續五屆的評委,方同德還悄悄告訴了記者一個幕後花絮:在藝術節期間,有不少觀眾非常激動,專門跑到他們面前表達了對吳中區評彈團和他們的作品的驚喜之情:“獲得獎牌不足以表現他們的成就,他們在群眾心中的口碑遠遠超過獎牌。”
方同德告訴記者,評彈的“根”其實在蘇州、在吳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從這裡走出了很多著名評彈藝術家,他們來到了大城市,實現了評彈的第一次“農村包圍城市”。而如今,曾經一度走向衰落的評彈藝術開始逐漸復興。方同德說,吳中區評彈團的發展模式引起了很多業內人士的關注,扎根本土的劇本選材也讓評彈再一次牢牢“抓”住了廣大群眾的眼球,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或許在不久後的某一天,它會實現對大城市的第二次“包圍”,帶領整個評彈界迎來第二個發展的春天。
陸人民坦言,現在是吳中區評彈團“最好”的時候,既有一批正當黃金時期的中年演員,也有多名潛力極佳的新秀正嶄露頭角,整個團隊後勁十足;而對於很多評彈團都存在的“陰盛陽衰”問題,在吳中區評彈團不存在,這裡不僅有最好的花旦,也有業務最強的男演員。陸人民說他希望吳中區評彈團可以像人們期盼的那樣,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