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古鎮手藝人的幸福臉譜
日期:2016/12/13 23:06:48   編輯:古建築紀錄編者按:
十年彈指一揮間,回首滄桑多感慨。即將過去的十年,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上科學發展、闊步前行的十年;也是海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綠色崛起”為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國際旅游島,謀求海南第二次騰飛的十年。
十年來,我們明曉了一個道理:以人為本,才是解決發展中一切問題的思想前提和基礎,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和總開關。因此,十年的進取,深刻昭示了成就背後的根本原因,和偉大實踐中的發展方向,它既與老百姓的奮斗和生活變遷息息相關,又在時代的強勁脈搏中同頻跳動。
一滴水裡見大海,一人一事總關情。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南海網即日起開展“十年夢圓——迎接黨的十八大,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尋找有故事的人,采訪老百姓身邊的鮮活事例,充分報道普通人物在十年科學發展中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及實實在在的生活變遷。在本次采訪活動中,南海網全體采編人員,將分批深入海南的鄉村、社區、工廠和林場等基層一線,同吃同住同勞動,發揮多媒體、立體化、可視化報道的網絡報道優勢,著力采訪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奮斗、變遷和願景,以“小家大家看國家,鄉情親情看國情”和“見人見物見思想,有聲有色有故事”的報道原則,濃墨重彩地推出新聞專題。
迎著金風,踏著大地,在泥土的芬芳中感知人本的力量,時代的命運,中國的前途。敬請網友關注。
十年夢圓——迎接黨的十八大南海網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第一期)
走訪:古鎮手藝人的幸福臉譜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北宋大文豪蘇東坡1097年被貶為瓊州別駕,在海南儋州的中和古鎮,也是當時儋州府的所在地度過三年谪居生活。天命之年的東坡先生雖垂老投荒,卻樂觀向上,開啟當地民智,開化文明,影響延續至今。
2012年9月8日,為了紀念東坡先生與儋州結下的緣分,發揚東坡文化,首屆東坡詩詞背誦擂台賽決賽在儋州市中和鎮的東坡書院舉行。早就耳聞中和鎮古風悠悠,傳統手工藝盛行,南海網“走轉改”記者組一行借此機會前往中和鎮,拜訪生活在千年古鎮的能工巧匠,感受文化傳承之東坡遺風,體會近年來煥發的盎然生機。
東坡書院一角。(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 攝)
為了紀念東坡先生與儋州結下的緣分,發揚東坡文化,首屆東坡詩詞背誦擂台賽決賽在儋州市中和鎮的東坡書院舉行。(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 攝)
丁衍祿:“拖拉機手”寫對聯發家致富續古風
62歲的丁衍祿老人應邀在東坡詩詞背誦擂台賽現場獻上墨寶。丁衍祿是中和鎮上小有名氣的書法手藝人,家傳的“丁氏”書法傳到他孫女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了。書法,在他的父輩時代,僅僅為了怡情,到他這一代,變成了謀生的工具。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使這所千年古鎮悄然發生變化,在當地居民的對聯體現為:傳統的手寫對聯越來越多地被印刷對聯所替代。
2003年至今,國民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加強文化建設的號召也悄然給工業化發展注入絲絲溫情。以時間為維度,中和鎮居民的對聯發生了新變化:這幾年,中和古鎮又逐漸重返手寫對聯了。
書法手藝人丁衍祿,不僅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更是受益人。
1994年,丁衍祿靠開手扶拖拉機謀生。這一年起,丁衍祿的三個孩子陸續要上中學,突然激增的開支讓丁衍祿家的生活難以為繼。“為了撫養三個孩子,我抓過魚,殺過豬,開過拖拉機。這些活兒很累,掙得也不多,給孩子交學費很困難。”丁衍祿說道。看到人們從手寫對聯逐漸轉向購買現成的對聯,憑借多年苦練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丁衍祿看到了新的希望:人們懶得自己寫對聯了,所以買對聯。同樣是花錢買對聯,手寫對聯比印刷的當然要更有價值,既然自己會寫字,為什麼不去專職寫字呢?
1994年的春節前,丁衍祿第一次邁出了“賣字”的步子。春節前十幾天,他靠賣手寫對聯,掙了500多塊錢,孩子們過年穿得上新衣了。這只是一個開頭,以後每年春節前夕,丁衍祿都會擺攤賣字,碰上紅白大事,需要他寫字的話,他也會幫忙。
2002年,靠春節前半個月寫對聯掙的錢增加到了2000多元,不僅可以購置好吃的年貨,孩子學費也不用愁了。他平時再靠開手扶拖拉機賺點錢,老伴在市場賣海鮮,一家人日子過得倒也舒坦。
隨著名氣的增長,慕名前來買字的人也越來越多,掙的也越來越多。2005年,丁衍祿徹底不開拖拉機了,全靠寫字掙錢。
2011年春節前半個月就賺了8000多元,丁衍祿老兩口開始為到北京故宮一游而存錢,丁衍祿尤其想觀賞故宮裡收藏的名人字畫。“今年我估計能掙上10000多塊錢,加上平時存下來的養老金,參觀故宮的願望近在眼前了。”丁衍祿說道。
這十年來,丁衍祿老人靠寫對聯不再需要開拖拉機,還帶動了中和鎮居民回歸手寫對聯的傳統,中和鎮上七成的手寫對聯都出自他之手,能寫毛筆字的人也都盡量手寫自家對聯。
“現在日子好了,才有閒情逸致看看書,練練書法,我覺得很滿足。”丁衍祿老人說道。他用家傳書法謀求生活,也在謀求生活中默默傳承了中和古鎮的傳統。
湯漢清老人在畫像。(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 攝)
湯漢清老人已上色的大頭佛與未上色的獅子頭。(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 攝)
湯漢清老人堆放在院子裡的獅子頭模具。(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 攝)
湯漢青:裝裱書畫樣樣精常帶老伴去旅游
相對於丁衍祿“節令性”地寫對聯賣錢,中和鎮上還有一個堪稱全時段的、全職的、全能的書畫工藝匠人——湯漢清。畫像、扎龍、扎獅、裝裱、刻章、書畫......“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就是74歲的湯漢清老人,以下是他靠手藝過生活的“秘訣”。
湯漢清原來是一名教師,向來喜愛書畫工藝,加之在中和鎮詩書風氣的熏陶下,練就了精良的扎龍扎獅、書畫裝裱、畫像、書法手藝。1995年,湯漢清老人靠這些手藝經營副業掙的錢,就買了一棟樓房。2000年退休後,老人將副業發展為主業,於2005年買下了第二套新房,還有余錢帶著老伴到全國各地旅游。去年,老兩口去了北京、上海、陝西等地。談起老兩口的幸福之旅,湯漢青一臉的幸福。
“一輩子都沒做過飛機,帶著老伴坐坐飛機,見見世面,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不跟團,這樣的旅行,很好!”湯漢青老人開心地笑道。
春節、元宵是龍頭、獅頭熱銷的傳統時節,往年湯漢清老人從夏天就要開始忙活了,不然在年底趕制不出來。2011年起,儋州市陸續有大項目開工建設,光2011年就有22個大項目啟動。2012年適逢海南的“項目建設年”,儋州市今年更是確定了69個重點建設項目。
那廂是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開工儀式上習慣舞龍舞獅慶賀,討個好彩頭的風俗,加上近年來附近村民逐漸發家致富,有錢籌建新村廟,啟用新廟時也少不了舞龍舞獅助興。
這一切都悄然影響了這廂安寧古老的小鎮上靠手藝吃飯的老匠人。龍頭、獅頭的需求增長了,湯漢清老人更忙了,春節過後就要開始准備扎龍扎獅了。
平均下來,湯漢清老人每年能扎50對獅子、15條龍,這部分的收入能達3萬元,裝裱也能給老人帶來2-3萬元的收入。
湯世強的手工月餅坊,工人們正在手工挑選瓜子仁。(南海網記者 譚邦會 攝)
湯世強:紅毛四餅廠“做一季撐一年”
如果說湯漢清老人是全年賺手藝錢,中和鎮上的食品老字號——紅毛四餅廠,人稱“做一季,撐一年”。紅毛四餅廠主要生產月餅和香糕。所謂“一季”,指的是中秋,眼下正是餅廠每年最忙碌的時節。中和鎮上的居民告訴記者,“他們平時就做點香糕,每年中秋做一次月餅賺的都夠他們家吃一年喽!”
紅毛四餅廠的老板叫湯世強,他出生在一個月餅世家,8歲就跟隨父親學做月餅,如今做這行已經52年了。餅廠裡最老的一台烤箱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現在已經淘汰了。2002年,紅毛四餅廠更新了烤箱,烤出的月餅色澤更均勻,口感更酥軟。
十年來,不僅是月餅烘焙技術有所提升,烘焙設備有所更新,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和古鎮周邊居民的購買力更強了,也直接帶動了紅毛四餅廠的銷量。
“附近八一農場的人,很多都自己種了橡膠,這幾年開割以後賺錢!以前他們都是買低端的月餅,現在至少都買中端的啦!”湯世強笑著跟記者說道。
紅毛四餅廠貨真價實的名氣也逐漸走出中和鎮,作為當地民間小吃的典范逐漸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可,經常受邀參加海南的各種美食節。
現在的湯世強,靠父輩傳下來的食品工藝,紅毛四餅廠每年可以賺到十多萬。他家蓋了樓房,買了汽車,生活過得很幸福。
“現在過得很好,過得很好!”抱著孫子的紅毛四餅廠廠長湯世強笑著說,“如果孩子們願意傳承,18年後,孫子的孩子就可以說,我太爺爺那代就開始做月餅啦!”
鎮長李紀:東坡文化旅游區開拓未來新天地
南海網“走轉改”首批記者組一行在中和古鎮的探訪,看到了古鎮的舊貌與新顏。十年歷程,傳統的手工藝在新的發展背景中給人們帶來的美好生活,讓古鎮的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窯上輝煌千樹綠,春風送暖百花香”——正如書法手藝人丁衍祿對這些年生活的改變由感而發做出的對聯一樣,中和古鎮十年發展,也如同千樹綠、百花香。(窯上是丁衍祿家所在街道的舊名)
9月8日,中和鎮鎮長李紀在接受南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根據《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美譽的中和鎮將建設儋州市重點項目——“東坡文化旅游區”,預計投資50億元。旅游區計劃通過挖掘中和鎮、東坡書院和儋州故城的歷史文化,積聚儋州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調聲等元素,發展教育修學旅游、觀光旅游、熱帶鄉鎮生活休閒旅游。
據了解,儋州東坡文化旅游區將於2012年9月下旬開工建設,預計2014年建成一期並對外開放,我們期待中和鎮下一個十年的輝煌。
短評:在這裡,文化改變生活
詩書傳家,文化興鎮。筆者跟隨南海網記者組走進儋州中和鎮,立刻被一種古樸、厚重的文化氣息包圍。東坡書院的吟詩聲,中和鎮裡家家戶戶門上手寫的對聯,無不讓人感到這個文化古鎮的儒雅與閒適。
酷愛書法的丁衍祿老人說,寫毛筆字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家傳的書法傳到孫女,已經是第5代了;做手工月餅的“紅毛四”老漢說,從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做月餅,至今已經50多年了,平時就愛鼓搗這些吃的。如果我們把鏡頭拉到10年甚至更久的一個大背景下,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和鎮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在這些故事裡,我們讀到了民俗文化的一代代傳承,也讀到了中和人的堅韌與樂觀,積極與努力。蘇東坡900多年前遺留在這裡的精神, 已經內化為中和人的氣質。他們在時代的變遷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樂趣變成生活。
窯巷輝煌千樹綠,春風送暖百花香。中和人的生活,在一天天的積累中越變越好。小平房變成樓房,小土路變成水泥路,就在今年,以中和鎮為核心的東坡文化園已經成為省重點項目,發展文化旅游。相信,中和的文化意韻將會影響更多的人,中和人的生活,也會越變越好。
(南海網記者黃丹 譚邦會 魏燕 李慶芳 林鴻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