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浙江海門老街重生記

浙江海門老街重生記

日期:2016/12/13 22:37:5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海門老街重生記

 

有形建築 無聲歷史

 

歷史街區的華麗轉身

 

風土民俗的復興

 

    和緩的晨風先吹來了一陣由遠及近的汽笛聲,繼而又送出了一團團輕煙樣的薄霧,透著間或籠罩眼簾的水氣。穿梭著行駛在海面上的輪船時隱時現,或許是由於太過遙遠,面目不甚清晰。碼頭上的吊機吼叫著,鋼臂抖動,一個個巨大的集裝箱就這樣不間斷地被裝卸來去。顏色各異的集裝箱堆疊成了小山,一輛輛機車拖著集裝箱,從我身邊開過。

    即便只是站在海門港,它吐納人流物流的氣勢卻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國內許多港口都已荒廢的今日,它的忙碌與凌亂,更顯出昔日的輝煌。“都說海門港屬於椒江區,其實我們椒江之前並不叫椒江,它就叫海門,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椒江作為海上門戶,當之無愧。”海門老街管理局的李局長指著海門港,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我順著他的手向東望去,腳下的椒江在更遠處匯入了東海。有這樣良好的地理位置,不難想見,作為港口城市的椒江在歷史上一定是商賈雲集、貿易流轉不息的。而且,即便是在台州這並不光鮮亮麗的二線城市,即便是在僅占台州一隅的椒江區,這段滿載繁華的歷史都不難尋覓,每一個身在椒江的人,都能夠從那條連接著港埠與老城的商業街中覓得不少光陰的痕跡和歷史的榮耀。

    那條街,舊時叫“北新椒街”,如今則有個更通俗貼切的名字——“海門老街”。

    有形建築 無聲歷史

    從海門港往海門老街走,陪同我的除了李局長,還有椒江區攝影家協會主席金立新老師,他在椒江扎根了近二十多年,對椒江近來的發展了如指掌。“我們腳下走的這條路,本來是一條河流,以前的椒江區內小河縱橫,運輸貨物也以水路為主。如今城市發展,汽車成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河流被填做了一條條柏油馬路,臨水的民居,也演變成了住宅樓。”

    滄海變桑田,海門老街似乎依舊如昔。刻著“海門老街“四個大字的仿古大牌樓盡管有些突兀,卻無損老街的風雅。信步走入青石板鋪就的老街,白牆黑瓦,紅燈籠木格子窗,四合的院落,雕人繪彩的牆頭,镂花象頭的椽柱在我眼前漸次出現,清冷的街道上,黑狗安然地趴在門前打著盹,恍惚之間,仿若瞬間穿越,置身民國初年。

    彼時的椒江很是惹眼,客貨輪頻繁往來於上海、寧波、溫州、福建等地,四座碼頭、五座道頭上都終日上演著忙碌的貿易生活。靠近碼頭的振市街、東升街、北新街等地,食肆客棧鱗次栉比,商店錢莊星羅棋布,共同形成了一個熙熙攘攘的商業區,每天都有大量物資在這裡集散,椒江也因此獲得了“小上海”的美譽……

    凝聚如斯歷史的老街其實並不長,200余米而已,可走起來卻很耗功夫,因為即便是不經意的一瞥,也常常會有什麼細節讓你的目光停留許久。沿街店鋪多為磚木結構商住樓,兩層為主,也有少量是三層的,樓下為商店,樓上做住宅,步入樓內,會發現樓體後部還有與後街相通的倉儲,但在樓外根本不會發現,也算是“大隱隱於市”了。

    街內下雨容易積水,建築底部多砌有石台基,屋頂多為檩條上鋪油氈稻草泥苫背,再掛小灰瓦,典型的普通民居做法。店鋪立面的斜撐和木窗的雕刻卻相當精美,花卉、瑞獸是常用的圖案,偶爾也會有仙人故事。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把斜撐做成了充滿力度的弓字形。有的樓房二層出挑一些,梁頭做成象首,象鼻的彎曲相當逼真。

    老街兩側探出的街巷裡,是一座座三合院,外牆多為青磚砌空斗牆,底部壘有毛石做牆基。砌成內凹的八字形門斗上,是細膩的線腳和裝飾圖案,其中不乏歐式以及歐亞混合式的紋樣。步入合院,檐柱宛如梭柱,式樣、形制都透著古意,檐下的斗拱和月梁上是細致入微的雕刻。我最初進的一個院子,房屋是硬山頂,屋脊兩端有起翹,後來還見到了將山牆做成觀音兜或者華麗的曲線形的合院。

    歷史街區的華麗轉身

    這便是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的常青教授後來向我提到的“近現代城市發展史的空間見證”,作為“海門老街保護與再生工程”的負責人,最初他本是受當地規劃部門的委托,為椒江設計一條10余米寬、兩邊建造仿古建築的“風貌”商業街,前提是拆除原址上建於清末、寬約4.5米的石板老街,因為後者“在外觀上太破舊,建築形態上也沒什麼特色”。當常青一行抵達當時還是“北新椒街”的海門老街時,第一眼看到的僅是舊區改造瓦礫中僅存的200多米長的一段,但就是這一段,就是這一眼,海門老街的價值已經刻在了他的腦海裡。

    為了這條老街,常青殚精竭慮,怎樣使海門老街在留住歷史的同時煥發新生,則是他思考的重中之重。建築遺產固然寶貴,但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卻無法靠建築本身來維系。“‘標本式’的保存當然是最容易的,但同樣也是最被動、最消極的,如果那樣保存,老街便只剩下衰老了”。況且上萬平方米的街區何其廣闊,全盤“標本化”並不可行,如何在其中注入延續傳統風俗的現代生活,喚醒蘊藏在老街歷史中的生命力與活力,才是關鍵所在。

   “這裡原本有一座後來修的房子,是個百貨店,雖然不怎麼好看,但我們並不覺得有什麼,常教授他們決意要把它拆除,拆了之後我們才發現,那個房子後面的東去思路小巷裡還有一個民居院落,以前被房子擋得死死的,現在才重見天日。”李局長從楊府廟指向東去思路的小巷,那座優美的民居雖然離得較遠,風姿卻宛然可見。

    復興本地傳統的商業空間,讓老字號商店、傳統手工藝、零售業和民俗活動場所回歸到老街;休整老街的硬質環境,對當時街道上的搭建物予以清除,重新恢復街道原有的視覺走廊並對周邊的新建築進行嚴格的視線控制;由於客觀原因不得不被拆除的老房子,重建時要在平面輪廓和形體上盡量接近原來的式樣,以保留人們心目中的認同感;將周圍街區因無法保留而搬遷過來的有代表性的老建築依照現有環境的場所性格嵌入其中,進行“修景”;沿街的建築經過修繕後,改造成可穿越型,使行人可以進入沿街建築內部的院落;在主廣場東側栽植樹木,以形成林蔭地,辟為露天茶座,利用現有的古井做搭配,形成富於自然韻味的空間景觀,使老街的層次更為豐富;老街內部的新建築,內部空間力求適合現代生活,通過部分天窗采光,解決老建築常有的采光不足的問題……從2001年起,歷經3年多的努力,常青終於帶領自己的團隊將這一段已經風雨飄搖、陳舊不堪的老街恢復為了粉牆灰瓦、珠赤雕欄的歷史街區。

    其實,從單體上看,海門老街的建築並不那麼“打眼”,但倘若有個微雨的下午,能夠得半晌空閒,信步閒游於老街,隨著步履的移動,看著椒江自開埠以來的諸種建築形態如同手卷畫一般展現在面前,在同一個時空,在這短短的海門老街上,縱橫交錯的歷史就這樣鋪陳著……我在老街上已被這樣的情境感動了無數次。

    風土民俗的復興

    早年的海門老街不僅僅是椒江近代一條重要的商業街,更是地方市民的活動場所,自古至今每逢節慶,民間的各種風俗和宗教活動都熱鬧非凡。老街的居民早年都有到戲台看社戲的習慣,戲台就挨著楊家廟,那片區域便是老街居民的娛樂和交流中心。

    後來隨著城市的迅速擴張和發展,戲台與廟殿不復存在,許多與之相關的民俗活動似乎也在逐漸走向衰亡,但附近的居民卻仍然喜歡自發地在這片區域活動,晚飯後,天剛擦黑時,許多居民都會坐在這裡聊天喝茶。建築本身不復存在,人們卻自發地圍繞著建築的遺跡進行活動,所謂建築的生命力,也便如此。

   “海門老街的公共活動大多是圍繞著一些重要的標志性建築展開的,老街與東、西去思路的交叉口是整條街的高潮所在,楊府廟、武聖廟、海關、戲台、接官亭、海門關牌坊則是其中重要的建築結點,因此我們在改造方案中按照歷史記載和當地老人的口述重建了楊府廟大殿、戲台和海門關牌坊,戲台所在的方形院落與主廣場通過連廊進行分割,再現了海門老街的景觀高潮。”隨著建築的恢復,傳統的民俗和文化節慶活動也在老街獲得重生。杭州2月13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