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再顯繁華——全市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新現場會側記
日期:2016/12/16 18:44:34   編輯:古代建築“高高抬,低低抬,皤灘街,接龍來”,皤灘最直觀、最著名的就是這條“龍形”古街。整條古街由鵝卵石鋪成,按龍之形狀延伸,西為龍頭,東為龍尾,中段彎曲成龍身。龍頭正好處在五溪匯合點上,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古人的圖騰崇拜“臆造”?游人們啧啧贊歎的同時,滿懷著對遠古的無限想象。
當然,皤灘最讓人懷舊的是龍街兩邊的百年老鋪,現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這些商鋪的主人來自四面八方,建築風格迥然各異,但龍街以求同存異的氣度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從鹽店到賭藝坊,再到藥材鋪、錢莊,考察團一行無一不對這些建築的保存完整表示贊歎,有些還跑到藥材鋪的老中醫面前,體驗一回“把脈”。游興正濃時,突然傳來一聲仙居地道的方言———“賣草鞋喲!”,原來,這裡當年的鹽埠繁華為當地的下層民眾提供了十分固定的就業途徑,他們穿的就是這種草鞋。“這鞋我以前也穿過,當時同行的長者把鞋子穿破了,我就把我的草鞋讓給他……最後我們的草鞋也都走破了。”帶頭的張鴻鳴市長拿起一雙草鞋,親切地回憶起以前那段艱苦的日子。
越往裡走,穿街走巷吆喝聲更加此起彼伏,有搖著撥浪鼓“敲白糖”的老翁,有修木桶的巧匠,盡管他們都是由工作人員扮演的,但無疑使那些逝去的記憶重新鮮活起來,依稀可見古街昔日繁華。
展示我縣千年文化和古街歷史內涵的集中地在何氏裡。何氏裡,又名大學士府,堂外附近村民敲鑼打鼓表演著氣勢宏偉的“卷地龍”,堂內精心布置的各個展廳向游人們一一陳列、展示了下湯遺址出土文物、宗教文化、民俗服飾等內容,把“千年仙居”文化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憑借著微弱的光線,只見兩面木板牆上,貼滿了當時官府衙門為高中舉人或進士的主人所報送的官文捷報。雖然塵封的歲月已讓這些榜文變得面目全非,但字文依然依稀可辨。再站在仙居進士榜和當代高考狀元榜前,每位考察團的成員都感受到了仙居這片熱土的人傑地靈和我縣旅游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針刺無骨花燈的展廳和染坊,古街的傳統手工藝讓人耳目一新,而胡公殿裡的民族文藝表演和殿外滿街飄香的當地特色小吃,著實讓人飽了眼福,也飽了口福。
古屋、古街、古井、古戲台、古遺址、古宅院,從古街出來,發覺這些時光一點點雕刻下的痕跡顯得那樣古遠,卻又如此唾手可得。正是這種文化與旅游的緊密交融,才使得大家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