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古鎮在修繕中得到保護
日期:2016/12/13 20:09:13   編輯:古建築紀錄新華網福州5月17日電題:閩北古鎮在修繕中得到保護
新華社記者梅永存、沈汝發
即將發行的《中國古鎮》特種郵票,閩北和平鎮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選中的古鎮。
“高牆窄巷”
青磚、琉璃瓦、雕梁畫棟……300多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透出濃濃的歷史文化味。這裡就是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
行走在古鎮,一條長達600米的青石板街貫穿南北,兩旁的古民居鱗次栉比,有的以木制為主,有的用青磚搭築,數十條鵝卵石鋪砌的古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地分布其間。
“到這裡感覺特別安靜,時間好像都慢了下來。古宅、小橋、田地、雲霧,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來自廣東梅州的游客萬女士說。
和平鎮建置始於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悠久的古鎮之一。
據和平鎮黨委書記翁慕慧介紹,和平鎮是原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的第二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並被福建省旅游局評為“福建最美的鄉村”。除了普通明清民宅,和平鎮還完好保存了明末抗清民族英雄、軍事家袁崇煥題字的“聚奎塔”,以及“縣丞署”、“舊市三宮”、“舊市義倉”、“謝氏莊倉”、中乾廟、下城廟等古建築。
民居瑰寶
和平鎮是一個罕見的城堡式古鎮。翁慕慧說,古鎮在東南西北四方都建有城牆,每座城門上還建有用於瞭望的谯樓,有“田園古堡”美譽。
“和平古鎮的建築保留得不錯,整個建築格局,建築的風貌遺存基本完整,價值比較高,文化積澱深厚。”歷史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說。
和平鎮名人輩出。邵武市文體局局長葉芬說,自開科取士以來,和平鎮共出了137名進士,有“進士之鄉”之譽,這與“和平書院”密切相關。“和平書院”始創於後唐,宋代理學家朱熹、楊時曾在書院講學。
記者看到,古鎮上隨處可見宗族祠堂和家廟,現在保存下來的黃氏、廖氏、李氏等三座大夫第氣勢恢弘,雖歷經風雨洗禮,依然保存完好。
時光流轉,不少明清古建築面臨破敗。“這些古建築濃縮了千年的歷史文化,必須要修繕,滅失了就再也回不來了。”葉芬說,邵武市初步計劃投入3億多元資金用於保護。
修繕保護
和平鎮請同濟大學建築專家編制了和平古鎮保護與整治規劃,確定了19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聚奎塔、黃峭墓等古建築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翁慕慧說:“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堅持‘保持原貌、修舊如舊、修舊如故、特色鮮明’的原則,保持和平鎮特有的徽式風格。”
目前,和平鎮古街的青石板和鵝卵石路面已鋪設完畢,部分谯樓已重建,黃氏宗祠修繕完成,並新建了規劃展覽館。
“古建築原貌得到有效恢復。”但翁慕慧仍有些憂心,“古建築的修繕要求很高,按照高規格的古建築修繕方案,在修繕中既要突顯和平地域建築特色,又要保證修繕質量,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
部分古建築內的居民對政府的修繕與改造工作有些不理解。“古建築內一定要有人居住,才有人氣。”翁慕慧說,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居民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也是一個挑戰。
“種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邵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詹勇說,和平鎮不僅古建築吸引人,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存和物產,譬如被稱為活化石的傩舞、獨特的龍燈燭橋、和平游漿豆腐、和平鯉魚、碎銅茶等,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愛上這個古鎮。(新華社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