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為陝西古建築鳴不平

為陝西古建築鳴不平

日期:2016/12/14 20:40: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可以說,那些跨越時空,萬古流芳,足以成為人類共同財富的東西,往往都是因為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如果這些蘊含文化價值的符號比較集中,人們還會對產生這些“符號”的地區刮目相看,將這些地區稱之為孕育某種文化的搖籃,使得這些地區與某種特定的文化符號之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就仿佛在西方,提到建築,人們便不由得會想到羅馬;提到羅馬,人們首先想起的也絕少不了建築一樣。建築成了這座城市標志性的“符號”。與此形成反差的是,當提到陝西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兵馬俑、青銅器。很少有人能將中華古建築與這塊土地聯系起來。在國際文化舞台上,人們比較一致地將羅馬和西安認定為在人類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兩座古都,但是,對這兩座城市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的認定卻各不相同。同中有異,從邏輯上看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無可厚非。不過,如果將這“同中之異”進行比較,我們竟然會發現其中存在著某種不公:
  首先,從歷史淵源上看,羅馬建築的源頭遠沒有陝西古建築那麼久遠。據目前掌握的史料記載,公元前8世紀,意大利巴拉汀山上才陸續出現了茅草屋村落,一位叫羅穆盧斯的首領將其命名為“羅馬”。這些茅草屋便成了羅馬古建築的最早雛型。但是,陝西浐河岸邊出現的半坡先民的建築,屬於仰韻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然而,在世人甚至是學界的不少人眼中,半坡建築的名氣遠沒有巴拉汀山上村落的名氣大。
  其次,從影響范圍上看,除了對華夏民族,陝西古建築歷史上對世界的影響實際上並不比羅馬建築的影響小。借鑒近鄰伊特拉斯坎人豐厚的物質財富,尤其是學習希臘民族無以倫比的藝術智慧,羅馬人當年用大理石和火山灰為自己建造起來一座令人歎為觀止的城池,並在接下來的開疆拓土中,將自己對建築的理解和美學追求幾乎傳播到了整個歐洲。但是,崛起於公元前一千年的陝西岐山縣京當鄉風雛村的周代建築群,成型於公元前兩百年渭水之濱的秦王宮,在地址選擇、土木結構、坐向方位、整體布局等等方面顯示出來的建築思想,已經成為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建都,下至百姓蓋房的依據,積澱成為中華古建築的靈魂。時至今日,我們不僅可以在國內各地的古建遺址上,還可以在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有華人居住地區的標志性建築上發現周秦建築的影子。可是,中外學術界對周秦建築文化對東方乃至世界建築所產生影響的關注程度顯然不夠。
  再次,從延續時間上看,正宗的古羅馬建築式樣遠沒有典型的秦漢建築式樣存在的時間長。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一種建築式樣留存時間的長短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相匹配的。舊生產方式的結束,往往會導致舊建築式樣的終結;反之,新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也會迅速地帶動建築的進步與發展。以精心雕飾的石柱、石牆為主要特征的古羅馬建築,說到底是農耕經濟時期手工勞動的產物,興盛於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隨著17、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普及,原先以“實用、堅固、美觀”為原則的建築理念,逐漸被“配置、分布、適度”的新思想所取代。追求實效與利潤的建築出現在歐洲大陸,宣告建築新階段開始的同時,也意味著舊建築時代的終結。而此時中國大陸上的清王朝仍處於典型的農耕經濟,17世紀中葉在明王宮基礎上重新修建紫禁城時,盡管江山易主,但是從天子降旨,到設計施工的全過程,無不嚴格地遵循著古已有之的建築理念。今天,我們倘徉在這座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宮殿裡,感受著帝王之威的同時,也會從殿堂的高低、梁柱的粗細、房屋的結構、飾物的擺放以及整個建築的選址、布局和數量,感受到當時森嚴的等級和無處不在的禮治精神。而這種以“禮”為核心的思想,絕不是清王朝制定的,而有著一條由明到宋、由唐到漢,綿延幾千年不變的漫長過程,而這一過程中最輝煌階段的漢唐時期,這一過程源頭階段的周王朝,都集中在陝西這塊土地上。在一定程度上說,陝西,不但奠定了中華傳統建築的基本式樣,也奠定了中華傳統建築的基本精神,並且借助十三朝古都的特有條件,以皇權至上的威勢將這種精神推向正宗,成為歷代王朝從事建築活動必須遵從的准則,並一直延續到現代。
  經過這樣一番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古羅馬建築,因為悠久的歷史淵源,廣闊的地域影響,長久的歷史延續而成為歐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成為一個地區的標志,而同樣具有甚至超過這些條件的陝西古建築,卻沒有能夠得到同樣程度的認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以前,曾有學者將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歸結為,土木材料的古建築不及磚石材料的古建築保存得完好,所以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更相信事實的說服力。因為,只要是身臨其境於這兩個地區,面對至今仍然保留在那裡的建築古跡,人們都不難產生這樣的印象:不管是位於羅馬市中心位置上的大角斗場,還是分布於四周的神廟和大型浴場,這些標志性的古代建築盡管在歷史上輝煌無比,經過歲月的沖刷與人為的破壞,呈現於我們面前的形象都顯出明顯的殘破與衰敗。在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沒有座落在岐山腳下的周公廟、依偎在骊山山麓的唐明皇行宮、橫亘在八百裡秦川腹地的西安明城牆那樣點面結合,洋洋大觀。
  還有什麼能比物證更有說服力的呢 作者:祁嘉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