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滁州琅琊山

滁州琅琊山

日期:2016/12/14 17:21: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琅琊山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古稱摩陀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三古等四大景區,面積115平方公裡。主要山峰有摩陀嶺、鳳凰山、大豐山、小豐山、琅琊山等,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主要觀景特色。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喬木樹種有327種。山間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始建於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遺址留下的大量古跡和文物,還有著名碑刻唐吳道子畫觀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處。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韋應物、歐陽修、曾鞏、蘇轼、宋濂等趨之若鹜,均以詩文紀其勝。故琅琊山為我國24座文化名山之一,為皖東的游覽勝地。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為我國四大名亭之一。它和豐名亭都因镌有歐陽修文、蘇東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於北宋仁宗慶歷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是當時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專門為歐陽修而建。當時,歐陽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黨,被貶至滁州任太守後,常在此飲酒賦文,智仙同情他特建造了這亭子。歐陽修自稱“醉翁”,便命亭為醉翁亭,並作了傳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築,獨具一格,意趣盎然。亭東有一巨石橫臥,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為寶宋齋,內藏高約2米、寬近1米、刻有蘇轼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兩塊,為稀世珍寶。亭西側有古梅一株,傳為歐陽修手植,故稱“歐梅”。亭前的釀泉,旁有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再往西行,可觀“九曲流觞”勝景。 


    琅琊寺是我國東南名剎,建於唐代大歷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禅寺”。後因山名相沿,習稱“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雲:“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禅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橋曰明月橋,池北有一精捨為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有一部經書藏在這裡。從樓右側下,可達抵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致。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歲寒三友,得名。 

    由琅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而對南天門,它無一木梁,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裡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缭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從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裡有歸雲洞和石上松等景點。

    琅琊山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陽晚照,雨後聽泉,別有情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