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在門牌中尋找蕪湖的“古城記憶”

在門牌中尋找蕪湖的“古城記憶”

日期:2016/12/13 23:35:0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江俊正在展示他收集的門牌

江俊正在展示他收集的門牌

    曾家巷、來復會、南寺、西瓜墩……這些蕪湖的老地名對於年輕市民來說,因已不復存在而顯得有些陌生。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一條條老街不斷消失。而在蕪湖,有一位有心人,專門收集舊房子上的門牌。4年多來,他收集了100多枚門牌。這些銹跡斑斑的門牌,記錄了解放初期至今蕪湖門牌的演變史,反映出蕪湖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

一篇報道帶他走上門牌收藏之路

    據大江晚報報道,這位收藏愛好者名叫江俊,今年33歲,是個地地道道的蕪湖人,祖輩幾代都生活在蕪湖的老城區。正是因為如此,他對蕪湖的大街小巷有著一種別樣的感情。蕪湖啟動古城改造後,他幾乎每天都要往老城區跑上好幾趟,就是想要收集一些有關古城的紀念。“古城改造是蕪湖發展的大事,我特別希望用一種方式留住人們對這裡的記憶,留住老城的故事。”

    2008年,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讓江俊眼前一亮,“說的是南京一個老人花了十多年時間在拆遷工地收藏歷史建築的門牌”。江俊認為,收藏門牌,特別是即將消失的一些老街老巷、名人故居的門牌,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記錄方式。而就是這一年,他正式走上了這條特殊的收藏之路。

    江俊有著自己的一份工作,對於老門牌的搜集,只能利用業余時間。4年間,每當得空,他就背上相機、帶著水壺,一頭扎進正在修繕或面臨拆遷的老街老巷。“北門一帶去的最多,最遠去過紅旗附近的老街。”江俊說,很多老建築在拆遷時,工人們並不在意這些建築上的門牌,有的隨手丟在廢墟中,有的依然掛在殘垣斷壁之上。經過和拆遷方的一番口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如願以償地把這些別人視為垃圾的門牌撿回家。“也有遇到過開口要價的。”江俊說,在他的收藏中,“太平大路9號”這塊門牌就是從一位民工手裡花了60元錢買的,“門牌所對應的老宅是蕪湖中醫名家李少白先生的故居。目前房子已經拆了,只有這塊門牌留了下來,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立馬就買了下來”。

    記者在江俊家中看到,130多枚門牌被他整整齊齊地碼在一個大塑料帶中,一些上世紀60、70年代的門牌由於歷經風雨,四角已經出現了彎曲和銹蝕,漆面也有破損。江俊將這類門牌仔細地用保鮮膜包裹了起來,並根據年代進行了分類。“藍底白字的鐵質門牌都是上世紀60年代的老門牌,綠底的鋁制門牌是上世紀90年代的。”

“我想留住每個門牌後面的故事”

    江俊不僅收集蕪湖的老門牌,也收集關於這些門牌的故事和傳說。每當找到一枚老門牌後,他就與當地的老人聊起路名、巷名的來歷,再到市檔案局查找相關資料進行求證。江俊指著一枚“七更點”的門牌侃侃而談:“相傳七更點是清乾隆皇帝南游至此休歇,後以此地七更頂梁柱命名。”而“永平裡”,相傳是蕪湖一姓王的木材商人,首任夫人紅顏薄命,不到三十歲便撒手人寰,為了沖喜,在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又娶了一名來自西河鎮叫許永平的姑娘,故將這小巷稱為永平裡,寓意永遠平安。

    也許有人認為,這些門牌過上一些年頭,可能會升值,給收藏者帶來一筆財富。但江俊告訴記者,他從來沒考慮收集舊門牌的經濟意義,“這些陳舊的門牌都是有生命的,其中蘊含的歷史價值遠遠超出物質財富。”江俊說,他仍然在尋找著能夠講述更多歷史的老門牌,希望有一天能把這些關於古城的記憶集中在一起。“如果今後蕪湖的相關部門有需要,我也會拿出自己的部分收藏無償捐贈,讓更多市民了解到這些門牌背後的故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