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活化”洛陽文物資源 讓古城走向新生

“活化”洛陽文物資源 讓古城走向新生

日期:2016/12/13 22:41: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洛陽老城有著800年的歷史,是洛陽數千年城市文明的空間載體和歷史見證。老城文物眾多,傳統空間格局、街巷系統、民居群落、民風民俗等文化遺產種類齊全,但整體上分布零散,難以形成合力。正在穩步推進的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將在政府的主導下,按照“修新如舊”原則,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就地“活化”保護,使其與現代生活環境相適應,成為未來古城發展的核心動力。

  1、重要遺址就地保護和展示

  唐宣仁門遺址:該遺址1997年考古結束後予以填埋,就地建設中天集貿市場,現已拆除市場,將結合街區基礎設施建設地下遺址博物館,地上開辟為十字街歷史公園,形成街區中的隋唐歷史地標。

  宋代衙署遺址:考古發現有較為完整的衙署和後花園,道路和建築基址清晰可見。本次規劃將對其進行恢復性建設,根據完整的考古資料開辟遺址博物館,展示北宋衙署及後花園遺址,建成街區中的北宋歷史地標。

  城牆遺址:恢復東門和南門及其兩側局部城牆,建設環城遺址公園。城門復原以保持歷史真實性為原則,建成街區外圍的明清歷史地標。

  按照規劃,將在南門文化廣場開發地下空間,陳列隋唐以來以洛水與城市關系為主題的展覽資料,舉辦演藝活動,強調始於隋朝、以洛陽為北端的大運河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東門文化廣場則以明清風格的旗桿為標志,突出隋唐洛陽城與漢魏洛陽城之間的淵源關系,以直通白馬寺的東關大道為紐帶將這兩座古都遺址聯系起來,讓游客暢游在洛陽迄今能找到的最早古道上。

  玉虛觀及四眼井遺址:玉虛觀原為“全真七子”之一劉處玄的道場,民間傳說此處為漢末“曹操點將台”故址,與其南側的妥靈宮及四眼井遺址構成漢代風貌景觀。此次規劃將露出原有高台地貌,恢復四眼井舊貌,開辟遺址公園,形成老城傳統文化中心,展示老城上至漢代,下至明清的久遠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存。

  2、重點文物進行搶救性修繕

  河南府文廟、城隍廟、文峰塔、安國寺、鼓樓……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規劃用地包括遺產總數16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個,9個歷史文化街區大院,大多經年失修,保護迫在眉睫。

  此次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將在各級文物部門的批准和指導下,對河南府文廟、城隍廟、安國寺、文峰塔、鼓樓進行搶救性修繕,對妥靈宮和董公祠進行恢復設計。

  其中,城隍廟格局將恢復,作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和從中州東路進入西大街的便利通道,修補西大街狹長空間所形成的不適感;恢復文峰塔水塘,建設文峰塔景觀公園。

  對李家大院、於家大院等9個歷史文化街區大院以及新發現的歷史建築,進行搶救性保護、修繕以及落架大修。落架大修原則是,原來地基不動,在上面做恢復性建設,能用的原材料盡用,不足的則根據原有規格進行燒制補充。

  “在文物和歷史建築修繕過程中,我們將對原有遺留下來的椽子、頂梁等加以利用;如果建設過程中發現重要遺址,比如古城牆,則會取下來一段進行展示性保護。發現地下可移動文物,放博物館進行展示。”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指揮部新聞發言人稱。

  為確保項目征遷過程中的文物安全,該項目指揮部成立保安隊,24小時進行不間斷巡邏;對所有將保護的歷史建築,全天候看守。

  3、對非遺等傳統民俗進行“活態保護”

  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稱,為保存老洛陽人對古城的傳統民俗記憶,對老洛陽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風民俗、老記憶、老故事、老照片和老物件等,將進行選擇性展示。古城建成後,根據專家意見,將請洛陽傳統水席、洛陽宮燈、平樂郭氏正骨、南無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在古城內進行生產性保護和活態傳承。

  4、組成4支隊伍,對項目實施進行監督

  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稱,為讓該項目能按照規劃方案實施,現在已組成了4支隊伍,廣泛聽取意見。一是請文物專家團隊對整個建設過程進行監督;二是組成以退休老干部為主、市民參與的隊伍,對該項目的社會效益進行監督;三是由國家、省、市審批部門對該項目進行審批論證,確保整個項目按批准方案實施;四是如果市民對文物保護有好的建議,隨時可到該項目指揮部建言獻策。

  通過對老城文化生態空間的開發利用,把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特別是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找到精神家園,讓古城“看得見”,讓游客“到得了”,讓文物“用起來”。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新載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