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青海瞿昙寺

青海瞿昙寺

日期:2016/12/14 17:34:30      編輯:古建築紀錄

    瞿昙寺,位於青海省樂都縣城南21公裡處的馬圈溝口。背依羅漢山,面臨瞿昙河,北傍松花頂,南望照碑山,是一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築群。自明洪武年間創建迄今,已歷600多個春秋。這座寺,以雄渾古樸、文物珍貴和擁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巨幅彩色壁畫馳名西北,被信仰藏傳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為佛教聖地,迢迢遠來,進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兒盛會區之一。 


    瞿昙寺坐落在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內。土城名為“新城”。寺占新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頃,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由前、中、後三進院落組成。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線上,依次為金剛殿、瞿昙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築,兩側建有御碑亭、護法殿、壁畫廊、左右小經堂、四座鎮煞佛塔、大小鐘鼓樓。這些形制各異的殿堂,錯落有致,氣勢宏偉。據說,瞿昙寺創始人三羅喇嘛選擇這塊聖地時,羅漢山松柏參天,瞿昙河畔楊柳蔭濃,一泓清泉流於石山,水光接天,明徹半壁。三羅面對靈地,歇杖憩息。臨行時忘攜禅杖,回去取時,禅杖已在泉邊扎根生長,後來就成為象征高?C的珍珠樹。寺的正門叫山門,寬三間,面積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兩側分布著兩座御碑亭,藏語叫"四門碑亭”。院西側還建有金剛殿,他是前、中院的分界和過道,十分幽雅。瞿昙寺殿居中院前部,初建於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清乾隆47年(1782年)改建葺修。寶光殿居中院後部,竣工於永樂16年(1418年)。隆國殿,俗稱大殿,和瞿昙寺殿、寶光殿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是全寺最高大壯麗的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重檐庑殿頂,四面設明廊,屹立在寬大的須彌座台基上,前面伸出月台一方,月台左右各設踏垛九級,四面以紅砂石欄桿圍繞。大小鐘鼓樓分別在隆國殿前左右兩側,東西對峙,上設隔扇檻窗,平台外加護欄,可供游人憑欄遠眺,欣賞寺內外風光。壁畫廊的巨幅彩色壁畫,即所謂“七十二間走水廳”,面積約400平方米,堪稱為該寺藝術之最。壁畫所繪,多為佛教傳說故事。“叨利天眾迎佛升天宮圖”、“善明菩薩在無憂樹下降生”、“淨飯王新城七寶衣履太子體”、“龍王迎佛入龍宮圖”、“六宮娛女霧太子歸宮圖”等等。構思巧妙,馳騁想象,貫通三界,縱橫太空。技法之純熟,形象之生動,達到很高的境界,雖歷經五百余年,色彩依然鮮艷奪目。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外賓曾來參觀,其中有人贊歎說:“畫技精煉,構思奇特,真是畫中瑰寶,不可多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