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撫仙湖:一流度假旅游目的地糾結成長

撫仙湖:一流度假旅游目的地糾結成長

日期:2016/12/13 20:03: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作為一個水質良好的高原深水湖泊,撫仙湖歷來是人們喜愛的旅游勝地。對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也一直是當地政府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地方官員曾坦承,過去的規劃“沒有解決好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駕車行駛在撫仙湖環湖公路的東北路段,你的視線一定躲不開路燈上的藍色布條廣告。這些充斥著“天籁”“聖地”等字眼的廣告指向一個個繁忙的工地——不僅在東北段,據官方通報,撫仙湖周邊已有11個重大項目獲批、涉及土地面積超過10萬畝。 這些項目的上馬得益於一股東風——始於2008年的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與旅游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下稱試驗區),其規劃遠景是“建成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國際湖泊型康體休閒度假旅游目的地”。 研究湖泊生態保護的專家認為,撫仙湖可以適度開發利用,但是要注意空間布局;“當下更是要采取一些果敢的措施,以化解撫仙湖污染的風險”。 而撫仙湖管理局相關人士也坦承,過去的規劃沒有解決好“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同時透露,編制中的《撫仙湖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規劃》已囊括生態建設與適度開發。

  沿湖項目浮出水面

  多個地產項目沿撫仙湖建設,其中甚至包含備受诟病的高爾夫球場。在輿論的關注下,官方公布了沿湖所有項目並停止新項目審批。

  銅鍋魚、洋芋飯,沙灘、藍天,游泳、騎行……不同年齡段的人,只要來過這裡,都有關於撫仙湖的美好記憶。而昆明人對撫仙湖趨之若鹜,不僅因為昆明與撫仙湖只有60公裡的距離,更重要的還在於其秀美風景。“水質特別好,天空碧藍、水很清,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愉悅,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雲南大學環境科學與生態修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段昌群如實描述第一次見到撫仙湖的感受。 撫仙湖絕不僅僅是一個旅游目的地。其為我國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蓄水量超過200億立方米,需要大約14個滇池才能裝完;更難得的是,撫仙湖一直保持一類水質(地表水質分為一至五類,一類水為最佳),已經被列為國家戰略水資源。 2013年4月,有媒體報道稱,“多個豪華別墅和高爾夫球場項目‘包抄’撫仙湖”。報道直指地產巨頭們先後突破了撫仙湖一級保護區的“紅線”——“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00米的范圍”,甚至有3家房地產開發商建有國家明令禁止新建的高爾夫球場。

  自2007年9月1日開始執行的《雲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詳細列舉了“紅線”內的禁止行為,其中包括“新建、擴建或者擅自改建建築物、構築物”。而高爾夫球場草坪的維護需使用化肥、農藥,這對撫仙湖的潛在危害不言而喻;況且早在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就曾發文,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 都市時報記者在撫仙湖東北岸的澄江縣右所鎮矣舊村附近走訪發現,當地有3個在建項目,工人和各種大型機械正在忙碌。其中環湖公路以內的酒店、別墅等多處建築已拔地而起。太陽山項目施工現場的保安以及該項目的銷售人員都極力回避“高爾夫球場”,稱“體育運動會所”是該項目的特色之一。 在輿論的關注下,4月底,玉溪市政府督查室通報了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和旅游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11個旅游重大項目的建設工作進展情況。通報介紹了各個項目占地、主要業態、計劃投資金額等情況,其中提及“太陽山一期已建成9洞高爾夫球場”。此前,撫仙湖管理局局長武繼昌曾回應媒體稱,將“控制無序發展”,暫停審批沿湖新項目。 根據通報,上述11個項目總面積達到119317.24畝,單個項目計劃投資金額最少為9.9億元,涉及沿湖的澄江、江川、華寧三縣。

  “建設一流度假目的地”

  在撫仙湖周邊突然冒出多個“巨無霸”項目,它們的標簽是“旅游度假”“休閒養生”“文化園”等等。

  在公眾的印象中,撫仙湖沿湖地區屬傳統的農業區域,旅游服務業主要集中在西岸的祿充風景區一帶。據段昌群介紹,人類活動對撫仙湖的干擾過去一直較少,是湖泊保持一類水質的重要原因。 那麼,撫仙湖周邊為什麼突然冒出多個“巨無霸”項目? 顯然,項目並不是“突然冒出”,而像是整齊劃一的推出。因為開發商們無不使用“旅游度假”“休閒養生”“文化園”等字眼,來包裝自己的項目。 其實,這與官方對撫仙湖周邊開發的定位分不開。在旅游“二次創業”、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戰略決策背景下,2008年5月,撫仙湖-星雲湖成為雲南省生態建設與旅游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設定了明確的目標——用12年的時間(2008年至2020年)把撫仙湖-星雲湖試驗區建成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國際湖泊型康體休閒度假旅游目的地。 “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高品位的旅游資源與古滇文化相結合,通過高水准的規劃和建設,必將使撫仙湖-星雲湖成為雲南又一個重要新興旅游區”,規劃通過之初,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課題組長、雲南大學旅游研究所所長羅明義教授如是向外界傳遞對試驗區發展的信心。 他進一步闡述達成上述目標的可能性,稱:撫仙湖-星雲湖試驗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相對集中,且等級較高、組合度好,有帽天山古生物化石遺址、李家山古青銅器遺址、水下古城等。此外,他還向媒體表示,分析國內外旅游市場狀況和趨勢,可以發現,休閒度假、康體娛樂、生態旅游等新興旅游產品將迅速發展,而試驗區在在前述旅游產品發展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2008年以來,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持續嚴控房地產發展,財力雄厚的開發商紛紛進行戰略轉型——觊觎旅游地產。根據統計,全國百強地產商中,超過1/3已經加入到旅游地產領域掘金。 此外,“除了吃飯、游泳,沒別的選擇,當地就回來”,撫仙湖周邊的旅游服務一直以農家樂為主,游客常發出“單一、落後”的抱怨。

  產業升級的需要、官方規劃與開發商的轉型路徑不謀而合,地產大鳄紛紛挺進撫仙湖也就不足為奇。因此從產業形態上看,已獲批的11個項目以休閒度假、文化旅游等為定位,算是物盡其用,與試驗區總體規劃並沒有相悖的地方。

  “要采取一些果敢的措施”

  不論是官方通報信息,還是開發商提供的材料,都未提及項目對撫仙湖生態環境,特別是水體將產生的影響以及相關防護措施。而這恰恰是公眾最為關注的。

  段昌群教授已經注意到撫仙湖水質惡化的隱憂。他告訴記者,目前撫仙湖水質依然不錯,但是在旅游開發密集的區域、農業分布集中的區域以及河口地帶的水質並不如人意,“已經存在一些惡化的征兆,需要特別予以關注”。 撫仙湖是段昌群觀察和研究的對象,“隔一兩月就要去一趟”。他觀察到,在撫仙湖有些旅游設施近水布局,特別是有些高爾夫球場逼近湖岸,“會對撫仙湖產生直接的傷害”。

  撫仙湖是典型的高原內陸湖泊,出口和入口數量都很少,水體更新一次需要上百年。這意味著“如果營養物質進入撫仙湖,就很難排出而沉積下來,容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的惡果已經通過滇池以及江蘇太湖等體現出來——藻類大量繁殖,水體生態失衡、水質下降,等等。 營養物質主要指氮和磷。日常生活產生的氮、磷對水體的危害足以讓人震驚。雲南師范大學化學系的李康齡教授曾向媒體透露,人每天排出的糞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這個分量如果全部進入水體,足以污染10噸水;而洗滌污水中磷和氮的含量更是高得嚇人。 此外,民眾也許會認為蓄水量是滇池10幾倍的撫仙湖有用不完的水,段昌群卻告訴記者,作為深水性湖泊,撫仙湖“可利用的水資源十分有限”,因為“其需要大量的水維持自身正常的生態特性”。 但是,不論是官方通報信息,還是開發商提供的材料,都未提及項目對撫仙湖生態環境,特別是水體將產生的影響以及相關防護措施;而這恰恰是公眾最為關注的。 對於“撫仙湖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滇池”的擔憂,段昌群認為,撫仙湖本身具備較大的緩沖能力,生態狀況與滇池不可比,很有希望維持良好的水質;但前提是官方對目前的開發進行前瞻性的、科學嚴謹的管理,“采取一些果敢的措施”;同時,“當地應該好好地考慮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發展布局,以便把生態環境風險化解到最小程度”。

  作為滇池保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他還特別強調,一旦出現污染,撫仙湖的治理難度“比滇池大得多得多”,因為目前缺乏有效的對策和技術手段治理類似撫仙湖這樣的深水湖泊污染。 眾所周知,現在滇池還在為脫掉五類水的帽子努力。而如果從1988年2月10日昆明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滇池保護條例》算起,滇池治理已進入25個年頭;資金投入更是驚人。

  兩大政治任務:“保護”和“發展”

  官方一直在采取措施以保持撫仙湖的一類水質,沿湖民眾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保護’和‘發展’是矛盾體,但也是我們的兩大政治任務。”澄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向陽毫不掩飾長期以來當地面對的糾結問題。 “為了撫仙湖水長清,含著淚關礦”,2009年6月,澄江磷化工產業全部退出撫仙湖徑流區,代價是當地先後封停了31個礦點。彼時,作為當地的主導產業,磷礦產業年產值超10億元,每年財政貢獻接近4000萬元。 據李向陽介紹,直到去年澄江才有工業園,設在距離撫仙湖10多公裡的九村鎮;但是招商工作進展並不理想,因為“在澄江招商引資更恰當的說法應當叫招商選資”,現在只好把招商任務分解到各個政府部門。 為控制沿湖農業對撫仙湖的影響,澄江還引進藍莓種植企業、苗木公司,引導沿湖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當地種植以蔬菜為主,而藍莓農藥、化肥需求量不到蔬菜的1/3,苗木種植的需求量則是蔬菜的1/10還不到。 據玉溪官方信息顯示,沿湖地區發展的核心在於通過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以徹底解決沿湖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具體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壓縮撫仙湖沿線農業生產的空間,要以生態林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完成沿湖群眾的“身份置換”,將他們從傳統的農民和漁民換成林農和果農以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 更引發外界關注的是所謂的“拆臨”“拆違”行動。據撫仙湖管理局相關人士介紹,這項工作一直在做,只是今年2月18日上任不久的玉溪市委書記張祖林在撫仙湖的現場調研會上,提出了一個“很硬的要求”——兩個月內拆除撫仙湖環湖路外圍50米以內及隔河臨時、違法違規建築。 上述人士表示,“原來不敢動、很難做的活計,這一次都動真格了”。上月底,他告訴記者,“拆臨”“拆違”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成效明顯;下一步將部署拆除環湖路以外500米以內的蔬菜大棚,“這也有時間限制”。

  新規劃將以“環境承載力”為依據

  一邊在拆,毫不手軟;一邊在建,規模宏大。這不得不讓人生出疑問——撫仙湖的一類水能維持多久?

  近日,都市時報記者前往玉溪市撫仙湖管理局采訪,了解官方將如何應對沿湖地產開發帶來的污染風險。 經玉溪市委宣傳部的同意,該局“了解相關情況的同志”——收費稽查科科長李偉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告訴記者,現在獲批的項目都是根據上述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引進,但是該規劃“沒有解決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試驗區總體規劃主要闡述了試驗區功能定位及其發展的背景、基本條件等,參與編制人員沒有環保方面的專家,反映在規劃內容中則缺少生態保護方面的具體安排。李偉的評價是,“過去的規劃實際操作性不強”。 但是段昌群認為,問題不在於是否引進地產項目,而在於空間布局“不能近湖開發”。他曾向當有關部門提出16字建議——借湖觀景、離岸開發、流域統籌、整體優化,意思是“盡可能的離湖泊遠一些,留出緩沖的空間”,因為越近湖邊,保護的難度越大。他認為,撫仙湖的開發方式、行為、規模和速度都應該控制在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范圍內。 不過,官方並未向外界明確,當下的開發是否控制在環境承載范圍內。那麼,官方日後會如何處理環境承載的問題? “控規的出台,就是要為‘兩湖’及其周邊的旅游開發立一個規矩,設置一批限制性條件。”玉溪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5月初,玉溪市對外宣布《撫仙湖-星雲湖生態建設與旅游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旅游發展控制規劃》通過驗收,這意味著,撫仙湖旅游發展從此有了綱領性文件,旅游開發的准入“門檻”將進一步提高。但這也說明,從試驗區成立到上述控規出台,將近5年裡,試驗區在控制發展方面存在空白。 李偉強調,上述控規“層次太低”,玉溪市正在爭取國家層面支持——建立撫仙湖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他說,玉溪方面已經邀請清華同衡規劃設計院等單位參與制定《撫仙湖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規劃》。 “新規劃將以撫仙湖環境的承載力作為依據”,囊括生態建設和適度開發兩方面的內容,明確“哪些地方可以開發,哪些地方必須淨空”。李偉說,《撫仙湖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規劃將“徹底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成為撫仙湖保護與開發真正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出爐之前,不再審批新項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