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拉薩的人沒有不知道八角街的,但提到八廓街,知道的人就少多了。其實八廓街是八角街的正確稱呼,這是圍繞大昭寺修建的一條拉薩最繁華的商業街。因為在拉薩的四川人多,四川口音將廓念成了“角”。
拉薩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八廓古城是其發源地和核心區。
自2012年12月以來,拉薩市開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八廓古城老城區保護運動,依法保護老城區的保護,同時通過這一保護實踐催生了老城區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拉薩市老城區保護條例》。
文物保護要整舊如舊延年益壽
大昭寺、小昭寺、下密院、56個古建大院,拉薩老城區是一座文物“古堡”,歷史文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老城區,很大意義上就是保護這些文物資源。
目前,老城區已實施的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共有9項。包括大昭寺消防改造工程小昭寺壁畫和“四大天王”重塑工程、大昭寺壁畫保護工程、朗孜廈維修工程和下密院壁畫修復工程等。目前,“四大天王”重塑工程、和大昭寺壁畫保護工程已經完工。
拉薩市文物局局長平(微博)措旺堆表示,古建大院、各大宗教建築及老城區內各傳統民居是老城區保護工程的重點。古建大院共有56處,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內的各個居委會,“為了做好古建大院的保護工作,相關工作人員每天前往各個施工開挖點,登記開挖點涉及的各古建大院,查看古建大院是否存在破壞的情況。”
“老城區文物保護最終想達到什麼效果?”拉薩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馬新明表示,老城區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整舊如舊,延年益壽,而非返老還童”。
記者了解到,小昭寺四大天王像每個高5米,佛像上面都鑲嵌著紅寶石和綠松石等。為了還原四大天王逼真的原貌,相關部門請來了優秀工匠,按照藏族傳統的雕塑規范進行重塑。
為了體現八廓街歷史文化名街的厚重感,突出古城特色,在材質、色調、風格的選擇上嚴格遵循西藏傳統歷史文化特點和要求,改造過程中制作藏式窗棂格、花架、大紅門等。
如今八廓街轉經道鋪就的是和周邊建築風格非常吻合的青石板。“為了符合老城區建築特色,我們從海拔5300米的高山上特意取下這些石材。”負責工程施工的中交一公局二公司總工程師熊水兵說,用這些青石板的好處是不反光、反熱,而且吸水性好。以前,八廓街內鋪的一般的石板路面,太陽大的時候很刺眼,走在石板路上感覺十分熱,而且下雨的時候容易積水。
古城保護催生老城區立法升級
拉薩市的文物,以古建築為主,學術研究價值很高。為了保護老城區中的大量文物,拉薩市按照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保護規劃。2009年,《拉薩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暫行)》實施。2013年,《拉薩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施行。
在不斷推動文物保護法治化進程的同時,拉薩不斷探索建立了對拉薩市八廓古城保護的一系列法律法規。1995年,拉薩市制定的《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15)》、《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於1999年7月30日得到國務院批准,成為拉薩城市發展綱領性文件。在這兩項規劃中明確規定了占地130公頃的“八廓街歷史文化保護區”。2000年10月,拉薩市頒布了《拉薩市老城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
自2012年12月20日開工建設,至2013年6月30日全面竣工,在這場大規模的八廓古城保護運動中,拉薩市嚴格遵循文物保護法、國際古跡保護與修護憲章等國際國內法律法規,真正做到了依法進行老城區保護。與此同時,在老城區保護工程完成後,2013年7月,《拉薩市老城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拉薩市老城區保護條例》。
拉薩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洛桑多吉說,市政府嚴格依法進行老城區改造,通過老城區的保護實踐,大家形成了共識,必須提高老城區的保護力度,為此,對老城區的保護立法從政府規章上升到了地方性法規。
老城區居民生活品質得到提升
保護古城區,就是保護藏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拉薩市統籌考慮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充分吸收融合和展現藏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元素,聽取社區群眾、寺廟僧人、傳統藝人的意見和建議,多次組織群眾代表實地參觀指導活動,營造了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
同時,實施古城區保護工程後,古城區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和配套,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實質性提升。排水改造工程實施後,解決了供水壓力不足問題,提高了排水管道排污能力。供暖工程解決了15141戶居民、3143間商戶,共計8萬人左右的冬季供暖。通訊改造工程實施後,拆除了原來的架空弱電線路,老城區通訊設施得到完善,數字電視、互聯網等現代通訊服務實現全覆蓋。
馬新明說:“拉薩市通過實施老城區保護工程,既保護了民族特色,保持了宗教原貌,又維護了群眾利益,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品質。這也是拉薩市 法治穩市 戰略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