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年輕人大多不會“排輩” 學者呼吁傳統文化應得到傳承

年輕人大多不會“排輩” 學者呼吁傳統文化應得到傳承

日期:2016/12/13 22:41: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新年伊始,歡度節日,中國人少不了親友相聚,共同慶祝。可令很多年輕人尴尬的是,他們大都分不清輩分,面對滿屋親屬不知該叫啥。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年輕人“六親不認”現象普遍存在,對妯娌、連襟、五服、九族等傳統詞匯更是鮮有了解。

    滿屋親戚

    如何稱呼頭很大

   “面對數十位不太熟悉的親屬,瞬間頭就大了……”想起自己婚禮典禮當天的尴尬場景,趙先生“終生難忘”。

    趙先生在讓區一事業單位上班,2013年12月28日是他大婚的日子。趙先生的家庭是個大家族,母親姐妹8個,父親兄弟6個,僅近親就有近百號人,加上其他親屬,親屬陣容數百人。

    結婚當天,很多親屬他是第一次見。父母挨個給他介紹,這個是“三姥爺”、那個是“二舅媽”、“三嬸”、“姑奶”、“三舅姥爺”……

    聽是聽了,可他根本記不住,隨聲附和後就忘記了。轉了一圈,再到這些親戚面前的時候,他就弄不明白了,不知道這個該叫“舅媽”還是“嬸兒”,該叫“叔叔”還是“伯伯”。

    晚上家裡人坐一起吃飯,趙先生把自己的尴尬和家裡人說了。這時,全家人才意識到,這確實是個問題,年輕人不知道該管這些親屬叫什麼。

    記者調查

    年輕人大多不會“排輩”

    21歲的小李是在校大學生,眼看就要放寒假回老家了。他說,每到過年,他都為如何稱呼眾多親戚頭疼。

    小李的家族也很大,每年過年要互相走親戚拜年,七大姑八大姨的,經常整不明白,叫錯的時候也常有,相當尴尬。

    29歲的小孫說:“我一參加家族聚會或者親人婚禮就感到別扭,知道是長輩,可不知道該叫啥,不敢輕易叫,叫錯了多尴尬,只得點頭笑一笑。”

    2013年12月29日至2014年1月1日,4天時間裡,記者在街頭對15歲到28歲不等的50名年輕人,進行了隨機采訪。

   “父親的妹妹家的年歲比你小的女孩,你該怎樣稱呼?”“你表哥家的孩子,你該怎麼稱呼?”“如果你媽媽只有一個妹妹,請問你爸爸的連襟的外甥是誰?”……面對這些問題,絕大多數受訪者沒能完全回答正確。對妯娌、連襟、五服、九族等傳統詞匯是什麼意思,受訪者更是“一頭霧水”。

    從北京回大慶探親的王先生說:“我是2013年8月份結的婚,我和妻子都在北京工作,前兩天我和媳婦請假回大慶探親,親屬們聚一塊,把我整暈了。我表哥家有個小男孩,我就沒弄明白該管這孩子叫啥,最後還是母親告訴我該怎麼叫的。”

    19歲的受訪者小孫坦言,她是獨生子女,家裡的親屬構成很簡單,對於比較復雜的家庭親屬關系,她是捋不明白的,這些父母很少和她講,學校也沒有教過。

    部分家庭中逐漸“消逝”的輩分稱呼

    對於第一代獨生子女而言,一些親屬稱謂正在逐漸失去,由於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因此,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34歲的李先生說:“妻子是獨生女,我有一個妹妹,所以我的孩子沒有姨媽沒有舅舅,只有一個姑姑。她將來可能對姨媽和舅舅就沒有什麼概念了,等孩子長大後再有了孩子,這些稱呼估計都用不上了。”

    對於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的是獨生子,後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如果生育了獨生女兒,後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也不會成為祖父母(爺爺奶奶)。

    對於第二代獨生子女,從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母。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相應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於丈夫而言,由於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小舅子以及大姨子、小姨子;對於妻子而言,則沒有大姑子、小姑子以及大伯哥、小叔子。

   “六親不認”

    原因不全在孩子身上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父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都市人也選擇不生或少生。因此,家庭結構正悄悄發生變化,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親戚關系也逐漸減少。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稱謂相應變少,不少人把很多原來有敬意的稱謂簡化了。宗親稱謂的問題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包含很多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東西。

    年輕人成家後,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符合政策的可以生第二胎,那麼這些直系的稱謂就又恢復了。

    市民王先生指出:“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排輩,不能全賴年輕人,這是社會發展變革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社會、家長、教育部門都有責任。”

    目前,已有不少人開始關注宗族稱謂“消逝”的問題,有些人開始重修族譜。通過族譜的修訂,讓孩子們重新了解家族稱謂,讓這些宗親稱謂不斷地保存和發揚下去。

    學者呼吁

    傳統文化應得到傳承

    提起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排輩”問題,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永亮深有感觸。

    李永亮說,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親戚關系,尤其重視血緣、親緣關系。中國的親屬稱謂非常豐富和復雜,無論關系親疏、輩分大小、年齡長幼,在其家族中都有一個不同於其他稱謂的明確稱呼,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傳統社會中,家族大都聚居在一地,彼此相鄰,甚至生活在一個院兒、一個村、一個鎮裡,由此構成的社會關系網絡是一種重要資源,它不僅能提供物質方面的支持,也是人們精神和感情的慰藉,彼此之間的交往就多,依賴的程度就更重,關系也就更緊密。

    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曾是傳統社會許多人的理想。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樣的大家庭正在成為歷史。特別是‘少生時代’的來臨,家族成員的區域限制被進一步打破,家庭成員可能天南地北,家庭組成更加簡單,彼此的依賴程度也相應降低,關系也越來越簡單。親屬之間不在一起,就失去原有的“家族環境”,孩子們就缺少了“耳濡目染”學習排輩分的機會。

    劉永亮指出,第一代獨生子女、第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已經成為當前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人由姻親產生的親戚關系相當龐雜,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征。近期國家生育政策做了調整,夫妻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孩子,由此,一些直系的稱謂也將恢復。

   “應該將親戚關系稱謂的教育和普及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將民俗稱謂弄准確並代代傳承下去。長輩也要多創造機會讓晚輩和長輩多接觸,有意識地引導他們認識長輩,熟悉輩分的排法和稱謂。”李永亮院長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