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與蘇州耦園布局
日期:2016/12/14 19:21:24   編輯:古建築紀錄“師法自然”是蘇州古典園林造園的最高境界。拙政園是依據原來地形,“稍加浚治,環以林木”(文征明:《王氏拙政園記》)而建成的。留園中部,土阜之上建“聞木樨香軒”,上下回廊依勢而建,起落跌宕,坡度陡峭不設踏步。古代大戶官僚住宅,必坐北朝南,蘇州私家園林,所建園門卻是因地制宜、隨勢定向,並非一律朝南。在大家熟知的名園中如滄浪亭門、藝圃門朝北;怡園門朝東。更有許多年久失修、隱於小巷之中的昔日私家園林,其門朝向也是依街巷方向而定,東南西北皆有,與一般民宅並無二致。
然而,耦園布局一反蘇州古典園林建園法則,刻意講究方向、位置。作為園林要素的建築、山石、水池、樹木等均體現出精心的安排,蘊含著易學原理,這在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史上是一個極罕見的例子。
耦園主人沈秉成號聽蕉,自名老鶴,自稱先世為一鶴。他平生喜讀佛、道諸書,又好扶乩之術。他的先祖沈炳震專攻古學,與乾嘉時期書法四大家過從甚密,其中劉墉有親筆對聯一副相贈,聯曰:閒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
沈秉成在耦園落成後,將先祖保存的這副對聯置於城曲草堂東面的小書齋內。這便印證了沈秉成是一個喜探究易學的人,也說明耦園布局中蘊含的易學原理決非偶然,而是園主人有意為之的因果。將易學法則用於私家園林建造,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極其珍貴的園林文化遺產,應該予以充分重視。現就耦園布局與易學的關系作一探析。
1 易學在耦園建築總體布局中的運用
耦園全園分東花園和西花園兩部分(圖1),面積東花園大,西花園小,是根據陽大陰小的原理而定。東花園位左,西花園位西,符合左陽右陰之制。園門居東西兩園之中而面向南,據《周易》,南為離卦,對應一日正午和一年的夏季,此時太陽日照充足,為一日和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的時刻。布衣小民貧賤卑微,難與盛陽平衡,不避反為其傷,所以陰陽民宅不敢正南而立。陽宅門偏設在東南處,東南方是巽位,雖有招財進寶寓意,但也含有避沖這層意思。官衙和道觀寺廟是正統建築,可正南而立。貴族巨賈借官運財氣,陰陽宅也可正南而立。耦園主人上祖世代官宦,門庭顯赫,自己官至安徽巡撫,官財兩旺,園門正南而立,可借天地盛陽相濟助旺。又有“離也者,明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說卦傳·第五章》),耦園正南立門,象征光明,也表明園主人比附聖人。
圖1 耦園平面圖
居東西兩園中間有一條中軸線,門廳之後是轎廳,再後是大廳和樓廳。這條中軸線略微偏西,形成西花園小東花園大的格局。大廳居中央名“載酒堂”,面闊五間,是耦園主廳,為主人宴請賓客之所。“擇中”現象在歷代都城建築中一再體現,與“洛書”和“九宮圖”有關。《漢書·五行志》寫道:“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2]這是把“河圖”、“洛書”與《周易》八卦聯系的開始。“河圖”、“洛書”以圖式解釋八卦起源和《周易》原理。“洛書”由45個黑白點組成,白點表示奇數,黑點表示偶數。寫成數字即為“太一下行九宮圖”(圖2、3)。
圖2 洛書
圖3 太一下行九宮圖
“九宮圖”居中的數為“5”,它與任意兩邊的兩個數字相加,其和必定是“15”,因而,“中五”具有本體論意義。古人又把“3”看做天數,“2”看做地數,“5”就是天地數相加之和,為此,“中五”象征未分天地時的本初太極。“載酒堂”建築規模面闊5間,蘊涵“中5”數之意。蘇州古典園林受空間限制,一般不規劃中軸線,代之以非幾何布局,以避空間逼仄之短。耦園在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不算大,但有明顯中軸線布置,《易緯·乾鑿度》:“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十五”代表“道”,“道”為根本,這是大廳“載酒堂”為什麼位於耦園中央的原因。如果沒有中軸線就沒有全園的易學構架。對照“太一下行九宮圖”,可以確定耦園布局是以它為藍本的。
2 易學在耦園景點布局中的運用
從陰陽學角度看,陰陽不是截然分開的兩部分,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交互。耦園的主題是夫婦雙雙歸隱,因而東花園布置象征男女生活和諧美滿。嚴永華是沈秉成第三任夫人,數字“3”對應方向是東,所以,東花園到處有園主第三任夫人的影子。
受月池 題名中的“月”為陰,“陰”的異體字寫成“水月”意即水中之月為陰。池岸由石塊堆砌,石為陽,故池為陽。池中水與水中月為陰,“受月池”暗寓男主人接受和依戀女主人。
望月亭 位於東牆根,東為陽,“陽”望屬陰的“月”,同樣有男主人依戀女主人的寓意。 雙照樓 題名中“照”是“明”的意思,“雙”是指“日”和“月”,“日”為陽,“月”為陰,日月雙照,陰陽並存為“明”字,暗喻園主夫婦雙雙比肩共存。
鲽硯廬 題名因沈秉成得一石塊,剖開制成兩塊硯台,與夫人各掌一硯。“鲽”字《辭海》解釋:“比目魚的一類。體側扁,不對稱,兩眼都在右側。”沈氏將一石制成不對稱的兩塊硯台,以“鲽硯”命名,有夫婦陰陽和合之寓意。
山水間 為一水閣,所處地平線較低,向北仰望石峰嵯峨高峻,正合“高山流水”意境,“山”“水”暗喻陰陽男女,“山水間”的布置和題名表達園主夫婦既是性情相投,又是學問知己。
東花園還植有梧桐樹,梧桐樹為陰性植物,對應西方,所以安排在西牆邊。據說古有習俗:兒子為母親送葬時,要用梧桐木做的手杖,如果為父親送葬,則要換成竹杖。原因是梧桐節疤在樹干內,象征女性;竹節在外,象征男性。民俗認為,梧桐樹能招引鳳凰棲息,有“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之說。《莊子·秋水》:“夫宛鳥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宛鳥鶵是傳說中與鸾鳳同類的鳥。沈氏在東園西牆邊種植梧桐,可以認為他是把夫人比喻為鳳凰,招引來東花園棲息,與他共度時光。
東花園主要建築有規律地按照易學規定的方位布置,如:
筠廊 “筠”是竹子的別稱,竹為陽,象征春天,故筠廊緊貼東牆布置。
樨廊 廊側種植木樨花,木樨花即桂花,為秋季之花,對應方位為“西”,故“樨廊”布置在東園最西邊。
城曲草堂 位於全園東北角,東北為“艮”,“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易》:“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沈氏認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毅然退離官場,歸隱耦園,為人生奮斗道路劃上句號,所謂“生而所成”,“時止則止”,實現生活轉換。從此他可以過著輕松恬淡的平靜生活,有對聯寫道:“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
“艮”還對應“化”和“心(思)”,沈氏在“艮”位建草堂,有功成隱退化解凡俗心思的寓意。
“城曲草堂”相對東花園而言,處正北方向,北為藏,對應五常的“智”,《白虎通·情性》解釋道:“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3]為此,沈氏又在城曲草堂內辟“補讀舊書樓”,收藏書籍甚豐。他在清閒的時候,補讀舊書,借以生發新見解,長智解惑,頗有追求“覺今是而昨非”境界的意味。
3 易學在耦園單體建築布局中的運用
3.1 整體上看西花園與東花園形成陰陽關系 面積上,西為陰,故面積小於東花園;西花園原有水假山(水為陰),與東花園旱假山形成對應;西花園有一口井(小為陰),與東花園水池對應;西花園以曲線陰柔的纖巧太湖石堆疊假山,與東花園以陽剛直線條的敦厚黃石堆疊的假山對應。同樣,在單體建築布局中,也蘊含了易學原理。
藏書樓位於偏北西牆根,西對應“收”,北對應“藏”,藏書樓安排在“收”、“藏”的位置,符合易學。一般寺觀藏經樓都安排在北面,北對應水,寓意以水壓火,避免發生火災。耦園安排藏書樓也有此意。這裡更有另一層意思,西為兌卦,象征秋季,秋季正是果實累累、令人喜悅的收獲季節。兌還有語言表達和人生歸宿的意思。
沈秉成生於1822年,購下耦園時(1874年),他才52歲,這個年齡對應季節,相當於仲秋時節,也是人生最有收獲的成熟階段,退出官場著書立說,成為沈氏晚年的選擇。“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疏:“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解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從沈秉成履歷來看,在蘇淞太道任職期間,多次因功被賞,“八年授江蘇常鎮通海道,十年調蘇淞太道,累以籌饷功,加按察使銜,晉布政使銜,賞戴孔雀翎。(俞樾:《安徽巡撫沈公墓志銘》)”立功已圓滿完成,立言傳世自然成了沈氏當時的最高精神追求和人生最後歸宿。沈氏身後給世人留下了《蠶桑輯要》、《鲽硯廬金石款識》等諸種著述,確實做到了“立言”。所以他在西花園西部安排除建“藏書樓”外還建造了“織簾老屋”,表示自己准備著書立說,把一生經歷和學習體會當作果實收獲,傳給後人。
沈氏從封疆大吏的高位上退下來,雖然疾病染身是一個原因,但他想淡出官場的願望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是個性情中人,好道學佛理,疏淡名利,與政客類官僚完全不同。購園兩年後耦園落成,他以欣喜之心情寫成一詩,曰:不隱山林隱朝市,草堂開傍阖闾城。支窗獨樹春光鎖,環砌微波晚漲生。疏傅辭官非避世,阆仙學佛敢忘情。卜鄰恰喜平泉近,問字車常載酒迎。
夫人嚴永華和詩曰:小歇才辭黃歇浦,得官不到錦官城。舊家亭館花先發,清夢池塘草自生。繞膝雙丁添樂事,齊眉一室結吟情。永春廣下春長在,應見蕉陰老鶴迎。
時沈氏為蘇淞太道,擢升河南按察使與四川按察使,他均以病辭未赴。升遷機會不要,卻轉入市廛小巷隱居,這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選擇,他得到了夫人由衷的支持,因此無悔這樣的轉變,認為這次決斷是適宜的。“西”方和“西北”方又相對於五常的“義”,《白虎通·情性》說:“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沈氏把余生安排給著書立說,認為是適宜的決斷,所以把“藏書樓”和“織簾老屋”布置在西北面和西面,含有“義”的隱義在內。至於“織簾老屋”的題名,可以這樣理解:“麻”對應“西”,織簾的緯線材料是“麻”,如此命名,既隱含易理,又表示夫婦歸隱之意。
以上分析可見,耦園以易學原理構架全園,蘊涵的意義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耦園是表達了園主夫婦雙雙歸隱的主題,不過,如果簡單的把耦園看作是沈氏夫婦歸隱後,整天卿卿我我無所作為,歡度余生的住所,恐怕有點浮淺。耦園布局中蘊含了中國古代文化信息,反映了那個時代人的觀念。這對今天而言,也許是迷信內容,但是,我們解讀它的時候,仍然可以把這些文化現象看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