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化古城的酒
日期:2016/12/13 22:41:28   編輯:古建築紀錄
![]() |
在古城奇台,由於新疆第一窖古城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周文貴牽線,在全疆范圍內每年都要舉行一場“新疆鄉土文學論壇”。在2012年12月,第二屆新疆鄉土文學論壇在昌吉州舉行,以“時代變遷下的鄉土文學”為主題,盛邀了來自南北疆地區的作家、詩人、評論家、雜志主編參加。這其中有新疆著名作家、新疆鄉土文學研究會會長趙光鳴,烏魯木齊市文聯主席、散文作家熊紅久,作家張淑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古城文學社社員雷婉,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劉亮程。
作為論壇活動的東道主,周文貴接受筆者采訪時談到他們主推這個活動的初衷:“在中國,酒與鄉土、酒與詩歌、酒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文學使古城酒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我們舉辦這個新疆鄉土文學論壇,就是讓文化的力量去承載古城酒業的發展與復興。”
酒使聰明人更聰明
7月21日,在“中國文化名酒復興之光走進新疆第一窖古城酒業”高峰論壇舉辦之際,筆者采訪了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新疆詩詞學會副會長、《昆侖詩詞》主編、《當代西域詩詞選》主編、今年67歲的“天山詩派”領軍者之一、詩人鄧世廣。
鄧世廣認為,酒文化與政治、軍事、經濟、文學藝術乃至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它滲透到人類社會的諸多方面,蘊涵著數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澱。因此可以說,酒文化是全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換言之,酒文化是客觀存在的大眾文化。
“酒文化的范疇涵蓋了釀酒文化、飲酒文化、消費文化,另外,在中國儒家思想中,有關酒禮、酒德等傳統觀念以及歷代有關酒方面的制度等內容,均為中國傳統酒文化的組成部分。”鄧世廣表示。
據他講述,2009年冬天,在古城酒業公司與新疆詩詞學會締約聯辦《昆侖詩詞》時,作為《昆侖詩詞》的主編,他曾寫了一首七律贈給周文貴:“俱從詩酒認風流,詩總難堪酒解
憂。儒雅我輸君幾倍,疏狂君遜我多籌。鷹揚習氣薄
紅旭,鵲起名聲出綠洲。我有詩詞君有酒,詩山酒海待同游。”
鄧世廣分析,酒與詩歌本來應是一體的,“對酒當歌,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它自有一股風雲之氣,是人生的最佳境界,歌喻示著歡樂和幸福,這說明酒往往和成功聯系在一起。”鄧世廣說,他曾應邀帶領新疆文化界友人一起訪問過奇台古城酒業,下車之後他就做了一首詩:“百裡驅車亦暢懷,潇潇雨霁淨塵埃。我臻斯地無多事,因慕芳名品酒來。”
其後,在鄧世廣第二次訪問古城酒業時又填了一首詞《鹧鸪天·奇台訪酒》:借得浮生半日忙,酒城來覓解憂方。未緣筆下風雲老,辜負缸中日月長。斟北斗,挹西江,貪杯一任笑清狂。今宵且共天山醉,直認奇台作故鄉。
鄧世廣認為,自己作為一個愛酒、愛詩之人,每次來到奇台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直認奇台作故鄉”的文化情結。“在這裡,不僅古城酒具有很大的魅力,奇台的朋友對酒也有著獨特的見解,他們認為酒使聰明的人更聰明,使愚蠢的人更愚蠢。此說的確是振聾發聩之論,我很受啟發。”
多個詩人,就多個弘揚酒文化的人
詩歌與酒有著長久的淵源,酒可以激發詩人蘊藏在心中的豐富情感,是觸發詩人靈感的媒介。2009年冬至,新疆詩詞學會的一群詩人,就是在這樣的感召下,決定集體驅車、冒著嚴寒趕到奇台的古城酒業采風,到了之後,他們參觀了酒廠的酒窖和杏林泉古井遺址。
關於這次所見,詩人星漢寫下了《奇台訪古城酒業,出門書所見》的絕句:風流詩酒我曾谙,小飲三杯未敢貪。卻是雪山沉醉了,橫空長臥對天藍。詞人於鐘珩喜歡長調,他填了一首《八聲甘州》,在下阕中,他記述了自己當時訪古城酒業的心情:“重踏漢唐故地,問千秋青史,幾度枯榮?想金戈鐵馬,爭戰任縱橫。渺烽煙,星移斗轉;海揚塵,世象遣人驚。天山遠,玉龍騰躍,光射雙睛。”
所屬《昆侖詩詞》的詩人金持衡認為,新疆詩人有一個共同創作特點:總是希望用最具含金量的語言,來容納最深廣的意境,希望從最深刻的情懷表現上,來表達最多的情思。
這個特點也可以體現在他們對古城酒這個相同的題材的表達上,各個詩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金持衡認為,詩人們可以做到“各自獨具慧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個別和局部部分,進行深刻的開拓,從而創造出形神兼備而各自不同的意境。”
“對於氣質相同的人,藝術意境是形成他們心靈相通的催化劑,對於一般的人來說,藝術意境也有著藝術共鳴的觸媒作用。”金持衡說,比如說在酒這方面,詩人們長期生活在天山南北之時,所孕育的往事,在心頭波瀾回環湧起,從酒的共性向個性層層推進,逐步向更為獨特的意境深處探索,從而形成了他們不同風格的詩歌。
與金持衡觀點相同,鄧世廣也認為,酒是人類物質生產的精華,詩是人類精神勞動的瓊漿。飲酒的意義遠不止是生理性的消費,也不單純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樂。在很多場合,酒都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體現一種文化素質,用來營造文化禮儀的高雅氣氛。
“說起"直認奇台作故鄉",不僅是因為奇台的好酒陶醉了我,不僅是中國四大名城(600094,股吧)的頭銜誘惑了我,也不僅是因為古城人的豪爽和熱情感動了我,更重要的是古城人重視企業文化的前瞻意識,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高雅情懷,使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鄧世廣說,現在古城酒業正在營造一種“詩酒”氛圍,這樣非常好,因為多個詩人,就多個弘揚酒文化的人。
讓鄉土給企業一個靈魂
“其實新疆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新疆塔裡木盆地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的匯聚之地,古代的各大宗教曾經相遇在新疆,古代的幾大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勒泰語系等等,曾經在新疆相遇。那麼多在世界各個區域發育成熟的文明,跋山涉水,在遙遠的新疆相遇。這是一種奇遇。”作家劉亮程認為,自古以來新疆就是一個會客的地方,它是東西方交會的十字路口,有許多優秀的文化在新疆相遇。同時,新疆又是一個末梢之地,所有的文明和文化到達新疆的時候,都到達了各自的末梢。它是漢語和漢文明的末梢之地,“我們漢文化朝西北
延伸到達了新疆,或者古代到達更遠的地方停下
來,漢語和漢文化沒有再朝西北延伸。”
波斯文明、古羅馬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也是一樣的,它們也是到達塔裡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的時候,沒有朝東方延伸。這些古代東西方文化和文明都到新疆這個末梢之地匯聚,用他們最後的一點力氣,用他們最後的一點智慧,用他們最後的一點熱情,在塔裡木盆地完成了這樣一次相遇。
此外,新疆還是一個遠方,對於去過新疆或沒有去過新疆的人,它都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沒去過新疆的人,新疆是文化心理上的遠方。去過新疆的人會加上一個“遠”,就是地理之遠。
但是,劉亮程也提出可以把這些“地理之遠”拉近,一個重要辦法就是去關注“鄉土”。在第二屆新疆鄉土文學論壇上,劉亮程從哲學角度談了鄉土與農村、家鄉與故鄉、鄉村文化人與知識分子的辯證關系。
“鄉土和農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鄉土是詩意的、文化的;農村是現實的、真實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鄉土是地理和文化的。它是一個地址、一個可以在地圖上找到名字的地方。鄉土在身體裡,一個遠走他鄉的人,身體裡裝滿了鄉土。”劉亮程說。
談到鄉土,烏魯木齊市文聯主席、散文作家熊紅久說,首先,鄉土,以樸素的敘述方式獲得了一種身份的認同;讀者在身份上認同了你。其次,鄉土以情感的真摯贏得了讀者心理上的認同;第三,鄉土更能帶給我們價值觀上的認同、身份認同、心理認同。
在新疆作家張淑萍看來,探討的鄉土文學的路徑問題,根本上也是文學的前進道路問題。只要在文學的本性上下功夫,就有路徑可通。
而一直主推舉辦鄉土文學論壇的周文貴認為,他們一直在尋找企業文化與鄉土文學的最佳結合點,旨在給歷史留點記憶,讓鄉土文化給企業一個靈魂,“而鄉土文化,就是一條路徑,它可以幫古城酒業把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歷史孕育的人文情懷推介到全疆乃至全國,力求以新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提升新疆第一窖古城酒業的文化品位,使其傳播得更遠”。
文/佚名圖/本報記者李雄心攝(本版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