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百年老店面臨拆遷 所處古鎮有千年歷史
日期:2016/12/13 22:41: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舊村改造,百年老店即將消逝。
舊村改造,百年老店即將消逝。
舊村改造,百年老店即將消逝。
於底村,曾是歷史上的著名古鎮。據碑文記載,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村中至今依然保存著部分古建築。然而,曾經輝煌一時的古鎮如今機器轟鳴,拆遷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
有著百年歷史的泰記醋店(如今的李捐良家宅)是石家莊市僅存的板子鋪,其臨街的牆壁上,也被塗上了大大的“拆”字。盡管新華區政府辦公室曾下達文件,要求保護這些古建築,還是有人會上門做工作,商談拆遷工作。泰記醋店依然前途未卜。
百年老店面臨拆遷
於底,位於古太平河下游,太平河沖下的泥沙在這裡淤積成三角洲,人們在土堤上建立起家園,便名“淤堤”,也有一說認為三角洲形似大魚,故名“魚堤”後由諧音演變為“於底”。於底成鎮也是由來已久,據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1年)課本的《獲鹿縣志》記載,於底是獲鹿縣八大集鎮之一,至今有四百多年。集鎮主要集中在永安街上,如今這條街道名字依舊,卻已拆遷過半。
於底村位於石家莊市西北部,沿著石獲北路西行,到了植物園路北拐,走不遠就能看到一個大牌樓,上書“古鎮於底”四個大字。從牌樓西行就是永安街,街道兩側機器轟鳴,大部分民宅已被拆除,殘存的牆壁上到處能看到大大的“拆”。
曾經的泰記醋店位於永安街北側,從外面看,是兩間不起眼的平房,其中西邊一間大門緊鎖,門上橫向訂著一塊木板。旁邊的牆壁上也被刷上了一個“拆”字。東邊一間如今是雜貨鋪,買著鍋碗瓢盆等日用品。看守鋪子的李阿姨告訴記者,天天有人過來催促著搬遷,“你說搬就搬啊,那不行。”
“看看吧,這些都是老物件,沒准啥時候就沒了。”李阿姨的一位本家侄子正在忙著搬家,看到記者說了一句:“老物件雖是好東西,估計也保不住。”
這兩間平房外面看不出名堂,走近一看,外面有門廊,裡面檐柱、金柱保存尚好,金柱上有門額,門額上有走馬板。文物愛好者張宏偉告訴記者,這是典型的板子鋪,上面有走馬板,腳下有石門坎,開一溜凹槽,插上門板,背後橫上門栓,異常堅固。由於西邊那間房子大門緊鎖,記者無法進到院裡。張宏偉曾經進去拍過照片,被裡面的老建築所吸引。
張宏偉告訴記者,泰記醋店三進三出,從臨街鋪面進去,裡面還有一個過廳,最裡面是三間正房。這些建築均為硬山板瓦頂,雖然破舊,卻依然結實,檐下有精美的雕刻。從其整體建築樣式來看,泰記醋店應為清代遺存。
村民希望保留“老物件”
在泰記醋店的西邊,還有間瓦屋。屋頂掛著天花板,看不清屋頂結構。這間瓦屋也在拆遷范圍內,門窗已經被拆走,屋裡到處都是垃圾。文物愛好者張宏偉說,這間瓦屋很可能是民國年間的“劉生生藥鋪”舊址。劉生生與其侄子劉吉祥是民國期間當地著名醫生。
張宏偉說,於底當年是貿易重鎮,永安街上車水馬龍,異常繁榮。過去,於底的先人們曾立有嚴格的村規民約,記載在關王廟一石碑上,主要內容是:凡大街旁住的人家,所蓋院落必須是瓦房,臨街房捨必須設有店鋪門面,而且全部蓋有寬敞的抱廈,並繪有精美的彩繪,門面及大門前置上馬石,道路兩旁必栽種槐樹。這個鄉規一直延續到了抗戰期間。早年的於底大街兩側店鋪相接,屋瓦毗鄰,鋪面的抱廈前檐均有繪畫雕刻,店鋪前馬路寬闊,槐樹成陰,極為壯觀。如今於底永安街上的板子鋪僅剩下了“劉生生藥鋪”與泰記醋店,如果這兩處再被拆除,板子鋪將一間不剩。
於底村古建築眾多,除了泰記醋店,保存尚好的還有李立玖家宅、奶奶廟、大王廟、李氏大院等。
泰記醋鋪的李捐福告訴記者,舊村改造是好事,村民們都希望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這是社會的進步,大家都支持。包括他在內,一說拆遷,舉雙手贊成。後來才知道,拆遷不能一鏟子都鏟平,他家的祖宅還有文化價值,對研究古建築、民俗、商業等具有重要意義。李捐福說,老物件不能拆,這是他現在的明確態度。但是壓力很大,經常有人過來讓搬遷,說要拆,就怕哪天被一鏟子鏟平。張宏偉說,這些歷史建築雖然進入了文物普查之列,但不是任何級別的文物,是否能保留,依然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