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宅古鎮》背後的故事
日期:2016/12/13 22:41:20   編輯:古建築紀錄
——讓記憶重現陽光
新年伊始,由李宅社區老協分會編著,市作協副主席、鄉土文化愛好者樓震旦主編的《李宅古鎮》一書面世。
在城市化進程中,經過全市行政村居調整後,李宅,已成為城東街道的一個社區。但在當地人們心目中,它依然固守著“古鎮”的身份。並且,在李宅老協分會的努力下,一幫懷著文化傳承熱情的老人,用16萬字5個章節,留下了一抹即將逝去的記憶。對此,李宅老協分會的會長李成夢說:“兩年時間,我們完成了集慶堂古建築群修繕和《古鎮李宅》編著。一項是古建恢復,一項是文明傳承,兩項工程一硬一軟,既惠今人,又慰古人。”
集慶堂古建築群修繕工程於2012年上馬,現已完成主要建築修繕,並將啟動建築集慶堂重建。在古建築修繕的同時,李宅的老人們商談起新命題:“我們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還有更重要的精神文明遺產和傳統道德情操,不能讓延續600多年的古鎮文化,在我們手上斷裂。”
為此,老協組成了15人的編輯部,聘請樓震旦擔任主編。經數次討論,確定該書的宗旨為“弘揚先輩創業精神,發揚東陽人文精神”,並在這一大綱下,梳理出5大篇目:歲月悠悠、古代建築、人物荟萃、民俗文化、傳說故事。
為了尋找翔實可信的人文歷史資料,老人們或埋首故紙堆,或踏斟古建築,稽古鉤沉,不遺余力,力求將古鎮的記憶連結成串,讓遺忘的日子重見陽光,將已經模糊的古鎮往事,打磨出熠熠動人的輝光。老人們年長的已88歲,年輕的也有66歲,既有退休人士,也有淳樸農民。盡管文化程度與知識結構不一,但他們都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對每篇文章每個字句,都反復斟酌、集體討論。一部書稿前後討論20多次,才最終定稿。
年已七旬的樓震旦,既要主筆撰寫,又要統籌修改,可謂是大忙人。每天一早,他從20裡開外的歌山鎮大園村家中趕到李宅,采訪、整理;晚上趕回家中,簡單的晚飯後,又在燈下寫稿、改稿、校對。即使這樣,他還覺得自己不是最累的:“大家都很辛苦,寫稿看稿頭暈了,就在太陽穴上抹點清涼油;眼花了,就用放大鏡照著寫。”樓震旦說,在近一年的交往中,他常被這群老作者老而彌堅的精神深深感動。看到其中的佳篇,他會推薦給報刊發表。
“這群老人缺乏年輕人的新型思維和專業作者的寫作技巧,但他們的文章尊重歷史,內容來自民間口傳心授與親見親聞,接地氣,有熱氣,有情感。既有歷史的滄桑感,也有生命的沉重感;既有憂患與悲戚,又不乏希望與夢想。”樓震旦高度評價老人們的成果,“尤其是他們不計報酬、尊重文化的品質,或許是年輕人和專業作者所無法涉及的。”
以老協之力,寫村莊歷史。李宅老協編書之舉,開創了全市老齡工作的先河。“我們編寫此書,其目的還在於團結村人,凝聚正能量,把李宅建設得更加美好,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李成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