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城堡探秘:神秘青龍堡是古韓國都城?

古城堡探秘:神秘青龍堡是古韓國都城?

日期:2016/12/13 22:41:17      編輯:古建築紀錄

    浮山縣張莊鄉有一個以“城”命名的村莊,叫新城村。雖然名為新城,但這個村落的歷史頗為悠久,而比新城村更為古老的,則是位於村子西北的一座古城堡,當地人都叫其“新城堡”。

    2014年元旦剛過,記者前往浮山縣,探訪這個耳聞已久的古城堡。

    又來了“探寶人”

    1月6日,記者進入新城村。一路向路過的村民詢問新城古堡的位置。“你說那個古城堡啊!就是一堆土疙瘩了,啥都沒有了!”村裡人幾乎無人不知這個古堡,但他們對荒蕪的黃土牆並不感興趣,倒是村裡的兩名年輕人願意帶著記者前去看看。

    繞過村子向西,有一條鄉間土路,可直通城堡。站在村子邊的高地上,高高的黃土牆南北綿延,牆有數堵,牆內有牆,牆外還有牆。荒蕪的土地上,長滿了荊棘和荒蒿。

    也曾有不少陌生人來過這裡,但沒人知道他們在尋找什麼。有村民推測,可能是來探寶的。

    蔺長旺應該就是村民口中所說的“探寶”人。他是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直關注著這座城堡,不止一次地到過這個地方,希望能撿些能證明古堡歷史的碎石瓦片,希望由此推斷城堡的歷史。

    沿古城牆行走,夯土中的確可以找到不少古陶片。之前記者了解到,蔺長旺就收集有不少這些記錄著特殊歷史信息的古陶片,為尋找古陶片,他曾仔細勘察尋找了所有的城牆,查看城牆有無明顯的夯土層,土層中有無特殊的印跡。他沿土城牆發現有紅陶、灰陶等,陶片有的有繩紋、水波紋等,陶片也有厚有薄。除此之外還有年代稍晚的粗瓷片和瓦片。

    瓦片是最常見的,帶路的村民說,每年種地都會撿出大量的瓦片。記者在在城牆一側的小路邊看到,村民種地撿出的瓦片、陶片成堆丟棄在蒿草中。

    疑為古韓國都城

    采訪中,蔺長旺告訴記者,“古城牆都有特別明顯而整齊的夯土層,這說明古城牆是人為夯築起來的,而城牆中的古陶片則說明,人類活動的遺跡比城牆還早。”

   “古城堡三面環溝深不可測,一面城牆環城牆,牆內有牆,城中有城。”蔺長旺告訴記者,在新城古堡周圍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圍繞新城古堡的村子,許多是以韓命名,新城村西側有西韓村,南有南韓村,稍遠一點還有韓家凸村。

    對當地歷史頗有研究的蔺長旺猜測:古堡周邊村子多以“韓”字命名,而戰國時期韓國的開國君主又都是韓武子的後代,古堡是否與韓國的都城有關?或者說是否為一個韓姓王的城堡?

    近年來,蔺長旺查閱了大量的史料,詳細了解了戰國歷史,尤其是重點研究山西歷史上的韓國。在充分了解臨汾歷史的沿革後,更加讓蔺長旺堅信了自己的猜測。

    三家分晉指的是在歷史上的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歷史史實。《資治通鑒》中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而關於韓建都平陽的史料,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也有所記載。《山西通史大事編年》一書中記載:公元前415年,韓武子在平陽 (今山西臨汾西南)建都。公元前375年,韓國攻克鄭國,並遷都今天的河南新鄭。”蔺長旺說。

    他還補充,作為平陽歷史上的重要一頁,韓國當時發行的錢幣“平陽布”,今天仍可以在臨汾各地的古玩市場上看到,“這種銅質錢幣也可以說是韓國平陽古都的歷史見證”。

    還有秘密有待揭開

    記者從臨汾市文物部門了解到,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門詳細記錄了“新城堡”的相關數據。

    城堡以所在村新城村命名,普查登記為“新城堡址”。普查資料顯示,新城堡址位於浮山縣張莊鄉新城村西北800米南溝與北溝之間,分布面積為219950平方米,是一處戰國城址。城址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15米,南北寬約530米,城牆現僅存相互平行的南北向城牆兩段,西部城牆長約530米,殘高約8—15米,殘厚約5—26米,東部城牆殘長約354米,殘高約3—9米,殘厚約5—9米。城址內采集有泥質灰陶盆、罐、繩紋板瓦等殘片。

    關於城堡的詳細歷史,文物部門目前未下定論。但經過對周邊村民的詢問,古城堡依然有不少秘密。

    西韓村與新城村一溝之隔,站在西韓村北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老的新城堡遺址。西韓村68歲的村民葛運平介紹,村裡老人們代代傳說,古堡曾叫“青龍堡”,傳說是一個土皇帝所建。古城堡的凹陷處曾有一個古宅院,宅院裡有一條地道可直通村外。葛運平老人說,上世紀60年代,他曾鑽過古地道,“但這個宅院已多年無人居住,地道也不知成什麼樣子了”。

    而這些秘密,只能待進一步勘探才能揭開了。(記者 段樹聰 通訊員 張春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