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庫倫旗三大寺
日期:2016/12/14 17:30:19   編輯:古建築紀錄興源寺
福緣寺
象教寺
歷時三百年之久的政教合一體制,造就了庫倫旗古老、神奇、燦爛的宗教文化。清初自順治到乾隆一百多年間,清王朝在庫倫鎮修建了多處喇嘛廟,其中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統稱庫倫旗“三大寺”。2006年6月“三大寺”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源寺
興源寺始建於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次年竣工後,順治皇帝賜匾額為“興源寺”。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曾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在額克蘇莫廟和瑪尼廟前面修建了面闊九間、進深九間的通稱為“九九八十一間”的正殿和天王殿,同時在天王殿兩側又對稱地修建了配殿(十八羅漢殿和護法神殿)和鐘樓、鼓樓及山門等。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修正殿,在結構上采取了漢藏結合式,改擴建為二層建築,並在興源寺和象教寺四周築起了高大的圍牆,使二寺連成一體,成為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65.42平方米,相傳曾有二十三任札薩克達喇嘛在此誦經朝拜。
興源寺正殿內供奉佛教鼻祖釋迦摩尼像,左右兩側各有幾尊銅象和泥塑像。釋迦摩尼像前面是札薩克達喇嘛寶座,高五尺,寬六尺,傳說是清太祖皇太極把自己用過的寶座賞給了錫勒圖庫倫札薩克達喇嘛。殿內藏有《甘珠爾經》120卷、《丹珠爾經》200卷。地中心石刻“四龍戲火爐”,據考證為元朝之物。
福緣寺
福緣寺建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元)。據記載,乾隆初年在喇嘛內部曾經發生紛爭,時任札薩克達喇嘛阿旺扎木揚呼圖克圖建造佛塔一座和寺廟一座,意為用以鎮服暗中作祟、危害黃教的邪魔,寺廟建成後,乾隆皇帝賜名“福緣寺”。塔在文革中被毀,寺廟建於塔前,主建築由山門、誦經殿、佛殿和老爺廟四重殿宇組成,並按自南向北順序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加之東西配殿、廊房的對稱配合,圍成一座三合院。殿內主供宗喀巴和白、綠度母塑像。山門殿供奉四大天王。整個廟宇飛檐回廊,由蒼松翠柏襯托,堪稱莊嚴古樸。
象教寺
象教寺位於興源寺東側,與興源寺僅一牆之隔。始建於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通稱“上倉”(“倉”意為公寓、寓所),是札薩克達喇嘛居住的地方和辦公的場所。象教寺的建築格局與興源寺不同,山門在圍牆內,為一進院落,是喇嘛跳布扎的場所。二進院落的迎面便是象教寺正殿,三間單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主供一人高的彌勒佛像,故又稱彌勒佛殿。正殿後面為一堵花牆,正中為一座垂花門,步入垂花門便是第三院落,迎面為五間硬山式建築,即無量壽佛殿,是札薩克達喇嘛供佛的場所。兩側各有六間圓山頂廂房,與第二進院落內的廂房相連,是喇嘛印務處(辦公處)的辦公地點。
象教寺是宗教權利中心所在。象教使喚的格伊格喇嘛出得門來便覺著高人一等,其他廟裡的喇嘛非公事不敢入內,因此昔日廣泛流傳著一句俗語:“廟裡的燕隼怕倉裡的麻雀”。清末民初,象教寺的喇嘛多達100余人。
推薦閱讀:
梅州名剎 悟禅勝地
佛教聖地—塔爾寺
北京西山最精美古剎碧雲寺
甘肅華池姊妹塔:遷建後的“國保”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