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用文化復活一座古鎮的生命

用文化復活一座古鎮的生命

日期:2016/12/13 22:27: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用文化復活一座古鎮的生命

 

用文化復活一座古鎮的生命

  “在世間難以計數的小城鎮裡,田莊台於史冊上留下了名字,且是以中文、英文和日文等多種語言的書寫,迄今仍被塵封在各個國家的圖書館或檔案館裡。 ”作家楊春風在紀實文學《田莊台事情》一書中以這樣一段文字平靜地開始了她對古鎮的敘述。
  於許多人而言,田莊台是一個略顯陌生的名字。這座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的小鎮,在歲月流淌中用慢鏡的方式安然地生存著。 《田莊台事情》出版之前,小鎮上的人按照自己的節奏一代又一代地沉澱著自己的歷史,而從未想過有一天要以主人公的身份成為小鎮生命的口述人。
  從昔日的車水馬龍、商賈雲集,到今天的繁華湮滅,田莊台的命運幾經興衰。如今,這座依然執拗地固守著積澱、堅持著個性的古鎮,將歷史和文化視作重生的憑借,期待著復興。
  歷史文化是古鎮生命力的重要支撐如同生命線一樣為它的發展提供給養
  胡志雁是個不愛言語的農村漢子,實誠、木讷,鎮上的人習慣叫他“胡大雁”。 在交通並不便利的田莊台,商業卻一直興旺。不知道是不是當年做官渡時打下的根基,鎮上的老鋪一代又一代地開著,胡大雁家的燒雞作坊“老胡家燒雞”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老胡家燒雞”歷經三代、上百年的經營,如同一個符號記憶著田莊台的歷史,也在經歷著田莊台的現在。這樣的小吃老字號,鎮上還有很多,面片、月餅、切糕、水煎包、蔥花餅……不能盡數。據說,一到了飯時,周邊地區的食客便輾轉趕來,為的就是這裡豐富又地道的各種小吃。
  “小吃”是田莊台歷史文化的一部分,而歷史文化是古鎮生命力的重要支撐。在這個今天並不算四通八達的偏僻小鎮,歷史文化如同生命線一樣為它的發展提供給養。
  鎮書記魏曉東雖然才30多歲,但卻喜歡鑽到“故紙堆”裡挖“寶物”。對田莊台來說,“寶物”就是歷史文化,找到了它便找到了機遇。“小時候,媽媽教過我唱一首兒歌:……騎大馬,上田台……田台就是田莊台。這是一片隨著遼河水道文明興和衰的土地。 ”魏曉東說自己對田莊台有種歷史性的迷戀,他想把這種迷戀傳遞給更多的人。
  田莊台老民宅的幢頭。
  田莊台保存了大量老事物選擇以歷史文化為基石尋求復興的可能
  史料上說,鎮裡最早有田、莊兩姓人家居住,鎮西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於是,有了“田莊台”這個名字。600多年的歷史承載了田莊台的輝煌,也刻下了田莊台的破敗。這裡曾是遼河官渡,連接海河,溝通南北,熙熙攘攘,一時盛景。後因成為甲午戰爭的末戰戰場,小鎮數百年的繁華因戰事盡毀。此後經年,隨著河運取消,時代更迭,田莊台也漸漸沉寂。
  為了《田莊台事情》的寫作,過去幾年來,楊春風一直往來於鎮上和檔案館、圖書館。與鎮上的人唠故事是件有點兒艱難的事,楊春風說,田莊台的民風有些 “冷漠”,“因為他們過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對外界沒有熱切的需要。田莊台人對外界總是保持距離,對新事物的接納也十分小心。這種特質看似"怪",但換個角度來看,恰恰因為如此,才有了古鎮今日的遺留。 ”
  在這樣一個老事物不斷消失的年代,田莊台卻保存了老街、老宅、老小吃,還有老手藝、老習俗等等。一座方圓2.2公裡的古鎮,儲藏了多少珍貴的物質遺跡和精神遺留,恐怕很難說得清楚。
  魏曉東用 “令人不可思議的堅韌”來形容田莊台固守歷史和民風的執著。因為這份執著,讓他覺得,古鎮的未來發展也一定要依靠歷史文化這條綿亘了數百年的根脈。他用八個特點來總結田莊台的地域文化,分別是:遼河航運文化、古戰場文化、宗教文化、名點小吃文化、民俗文化、囤頂式民居文化、名人文化以及稻作文化。這些是田莊台獨具風格的文化積澱,也是不可多得的發展資源。因此,在辨明了方向之後,田莊台選擇了以歷史文化作為基石,尋求古鎮復興的可能。
  田莊台歷史上曾是遼河官渡。 張雪松 繪
  通過對古鎮的保護和修繕喚醒更多的人敬畏歷史、珍視文化
  2009年8月,田莊台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復建田莊台古城和遼河文化產業基地建設也被列入省、市、縣的“十二五”規劃。盤錦是新興城市,地區內最具歷史文化積澱的區域就是田莊台,所以,田莊台一直被視為盤錦地區文化的載體,是盤錦歷史繁榮、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盤錦市和大窪縣領導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曾經多次到田莊台進行考察,在推動古鎮復建的同時,也希望借由它的復興帶動整個地區的文化發展。
  根據規劃,田莊台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得到系統開發。當年的遼河官渡碼頭沿線,包括客運碼頭、糧食碼頭、木材碼頭、煤碼頭和雜貨碼頭等,將陸續修復。老街、老作坊、舊民居、古建築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以田莊台老市井風貌的姿態被整體再現。如今,田莊台仍保留著清末和民國時期的300余間“前店後場”或“前店後居”格局的囤頂式民居,而昔日繁華的一面街、東糧市、柴草市、老成衣鋪、鞋帽店、老茶館、手工匠鋪、裝裱刻字社、鐘表鋪、大車店和日光樓等,在集中再建、修繕之後,也將更加完整地重現昔日古韻古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重塑古鎮風貌的計劃中,還包括興建各類博物館。如,在甲午殉國將士墓園籌建甲午末戰紀念館;在農墾局舊址籌建盤錦農墾博物館;在田莊台抽水站籌建盤錦水利工程博物館;在營口遼河水上警察局田莊台第二分局局部機關“小白樓”籌建遼河航運博物館;在田莊台大興造紙廠舊址籌建造紙博物館。各類博物館的建立,將為地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搭建良好的平台,這對整個遼河文明的歷史梳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對田莊台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辨識和運用,目前,田莊台正在籌辦以 “遼河尋跡田莊台記憶”為主題的田莊台民俗文物和歷史圖片展。展覽將集中展示反映田莊台古鎮原貌的人文、古建築、工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傳統工藝、市井文化、民俗藝術等內容的相關文物和圖片資料。同時,還將舉辦如小吃節、放河燈等極具地域特色的主題活動,以更加形象和生動的方式展現古鎮的民風民俗。
  恢復古鎮風貌,是田莊台走上復興道路的重要一步,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古鎮的保護和修繕,能夠喚醒更多的人敬畏歷史、珍視文化。因為,應當被延續下去的,不僅是具體的建築、遺跡、物件,還有精神內核與人文脈絡。
  楊春風喜歡紀實文體,因為“紀實”拒絕虛言和妄言。把人們求存的種種往事,盡可能接近歷史事實地再現出來,是她作為一個筆者的願望。因此,《田莊台事情》中沒有驚天動地的跌宕情節,只有娓娓道來的平靜敘述。如果田莊台的復興是一部長篇小說,那麼《田莊台事情》或許可以作為一篇很好的序章,令對這座古鎮仍感陌生的人,真正開始感受它的生命。楊春風在後記中這樣寫道:“此刻,那條河依然在。河之畔,也依然有人在努力求存。若干年後,或許有另一個人,也會感覺到有必要對此作出追述……”沈陽2月17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