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菩薩頂

菩薩頂

日期:2016/12/14 17:34:23      編輯:古建築紀錄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的靈鹫峰上。五台山相傳為文殊菩薩的古道場,而菩薩頂,是傳說中文殊菩薩的居住處。因此,菩薩頂曾名為真容院、大文殊寺。菩薩頂地處台懷極頂,拔地而起,雄偉壯觀,聲名遠播,顯赫於世。

    菩薩頂創建於北魏,以後歷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樂年間,蒙古、西藏的黃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薩頂逐漸成了他們集中活動的場所,到清順治年間,菩薩頂改成喇嘛廟。

    明代時,菩薩頂曾經進行過擴建。到清代時,清朝皇帝康熙、乾隆曾多次到五台山朝聖拜佛,息宿於菩薩頂,並在寺內題匾、銘書、撰文刻碑。後來,他們下令重修菩薩頂。如今看到的菩薩頂,就是當年依照清代宮殿式營造的。

    清代是菩薩頂的極盛時期。康熙曾賜予菩薩頂大喇嘛一顆提督印、一口暫殺劍,還饬令山西人民向大喇嘛進貢,進貢的范圍甚至包括當時的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台。這個時期的大喇嘛,身份超人,乘坐著皇家賜予的鸾駕,其聲名甚至壓倒了當時的黃教首領。授封的大喇嘛繼承了特權,繼續作威作福。下到清朝雍正年間,五台縣在朝的翰林鄭禧、五台知縣陸長華聯名上表彈奏大喇嘛獲准,下旨查辦,大喇嘛畏罪自殺,才算結束了大喇嘛這段對五台山僧侶、人民的殘暴統治。

    菩薩頂占地45畝,規模頗大。寺內,有殿堂、樓房、僧捨、神堂430余間。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菩薩頂居於山巅,地勢高而寬曠,視野極為開闊。

    進寺,入山門,兩側鼓樓、鐘樓對稱搭配,中為天王殿,兩側配以側殿,這是菩薩頂的前院。中院,釋迦牟尼殿,菩薩殿居於院內。康熙的御筆手書"五台聖境"石坊一座立於院中。後院,置大銅鍋三口,是按傳統習慣寺內每年臘月初八煮粥施捨用的。前院左側,有一處小院。院內,有乾隆的題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