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臨海絕版的“江南長城”
日期:2016/12/14 17:21:23   編輯:古建築紀錄江南長城
四月。如絲細雨,潤澤江南。此時,我站在浙江臨海東湖岸邊,透過朦朦雨霧,尋覓著,那讓我牽掛了許久的“江南長城”。
幾年來,與長城小分隊的兄弟們一起,尋訪和踏勘了北京、河北、山西段的長城遺跡,在感歎這偉大的古代軍事建築工程的同時,也有個疑問一直在腦際盤旋:“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什麼會突然離開浙閩前線,到山巒疊嶂的北方大山裡修長城?”
浙江臨海之行,為我解開了這個謎。長途汽車把我們載到臨海,這個浙東小城,迷蒙在一片細雨之中。湖水,遠山,雨霧,是那麼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如一幅淡墨山水,在眼前舒展變幻。
“江南長城”:位於浙江省台州臨海市(縣級市)老城區。這個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絕版的江南長城”,更准確的稱謂,應該是“臨海台州府城牆”。台州府古城牆始建於晉,擴建於唐,城牆全長6000多米,現存約5000米,是我國江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城牆。
江南長城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佥書,次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戚繼光在臨海8年,與台州知府譚綸改造了臨海古城牆的結構,將其加高加厚,並創造性地修築了13座二層空心敵樓,極大增強了城牆的防衛功能。戚家軍以臨海古城為據點,策應閩浙沿海防守,在臨海與倭寇大戰,九戰九捷基本掃平倭患。堅固的城防系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江南長城”的尺度,與京郊長城並無二致,步道闊一丈,條石鋪就。據說,戚繼江到北方就任後,曾調用上千江南工匠,是他們的智慧,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北方雄偉的明長城。
江南長城
臨海台州古城牆的建築,采取了特有的設計,甕城皆為弧形,外側馬面築有坡度,形狀為半圓弧形(內側為方形),在全國古城牆中,十分罕見。城牆除了軍事用途,在洪水來襲時,還能起抗洪作用,據考證在國內實屬孤例。元朝滅南宋,元帝曾下令拆毀江南所有古城牆,以利其鐵騎長驅直入。臨海城牆因其無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皇帝恩准特旨免拆。臨海古城原有七門,現存靖越、興善、鎮寧、朝天四座城門。此為朝天門,原來城外應有碼頭,現江水退卻,甕城外修了馬路。由於北方防務的需要,朝廷特將譚綸、戚繼光先後調到北方委以重任。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把他在臨海修築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修築上,今存薊鎮、昌鎮、宣府、大同、山西等鎮的長城,都是按他規劃的形制設計的。
《投名狀》裡有這個場景。電影我沒看過,但這美妙的甕城三圍,至今仍印在腦海。台州府城牆始建於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修築增擴,主體部分一直保存至今。現存台州府城牆全長4670,較完整地保存了千余年營造和改建技術、材料和格局等歷史信息,是中國城市建築史的重要例證。城牆的弧形馬面及防洪遺構,至今仍然承擔著阻擋台風暴雨、海水倒灌、靈江大水等重要防洪功能。
江南長城
一代名將戚繼光,為適應抗倭實戰,完善了台州府城牆的各類設施和形制,首創雙層空心敵台,提高了城牆的防御功能。他將這一成功經驗,運用於北方明長城的改建,讓這一偉大的歷史軍事工程,得以比較完整地留存到了今天。
2009年,經專家考證認為,台州府城牆是北方明長城“母本”。中國古建築學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先生,稱台州府城牆是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
國內准備申遺的“中國明清城牆”有8處,分別為:興城城牆(遼寧省興城市)、南京城牆(江蘇省南京市)、臨海台州府城牆(浙江省臨海市)、壽縣城牆(安徽省壽縣)、鳳陽明中都皇城城牆(安徽省鳳陽縣)、荊州城牆(湖北省荊州市)、襄陽城牆(湖北省襄陽市)、西安城牆(陝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