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城歙縣孕育出文化寶庫

古城歙縣孕育出文化寶庫

日期:2016/12/13 20:06: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不論是保存最完整的牌坊群,還是被譽為“東方凱旋門”的八腳牌坊,或是“徽州故宮”,能夠得到其中任意一個,都能讓城市變得與眾不同。偏偏歙縣將所有名勝集於一身,只能說歷史太過偏愛這座古城。

    如果把徽州古城比作歙縣的核心,徽州府衙就是歙縣最大的亮點和看點。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其府衙歷經數次擴建,到明代中期達到格局最完整、規劃最恢弘的歷史時期,在建築、史學界素有“徽州故宮”之稱。2009年4月,歙縣啟動修復徽州府衙。徽州府衙修復參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載的《府治公廨圖》,項目建設范圍約為2.4公頃,總投資2億元。徽州府衙在原址修復後,以中軸線式布局,把古城的城牆、牌坊、谯樓、鐘樓等連成線,賦予豐富的徽州民俗表演,使古城的徽文化元素更為原汁原味。

    走進素有“牌坊之鄉”之稱的歙縣,不能不看看棠樾村的牌坊群。在歙縣完整保存的80多座牌坊中,棠樾村的牌坊群最負盛名。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明代建4座,清代建3座。這些牌坊按“忠孝節義”的順序排列,前後歷時400多年建成。青石築成的牌坊,既不用釘,又不用卯,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如今歷百年不倒,仍一座座直沖雲霄。歙縣老街中,還有一座不得不提的牌坊,那就是被譽為“東方凱旋門”的許國石坊。許國石坊建於明萬歷年間,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坊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質地堅硬。如此規模宏大、呈八腳結構的石牌坊在中國歷史上獨此一家。

    為何歙縣多古跡?這恐怕要歸功於文化的沉澱。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走進徽州古城,隨處可以欣賞到“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如今的歙縣堪稱集古今徽州文化之大成,一路暢游徽園、陶行知紀念館、黃賓虹紀念館、斗山街、曹氏二宅等,既有小橋流水、青石板路、深深細巷,又有粉牆黛瓦的民居小屋、整潔恬淡的村莊小院、高高的城牆和做工精致的亭台樓閣,令人歎為觀止。

    本報記者 羅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