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古鎮的三個中心

古鎮的三個中心

日期:2016/12/13 21:13:55      編輯:古建築紀錄
    無論大都市、小城鎮,總會有幾個中心地區。古鎮余杭,自秦設縣至今,先後形成了三個中心。

    老城區,有個老中心,就是觀音弄口。這裡是橫街、直街交接處,直街對面有條觀音弄,弄比直街出世早,所以叫觀音弄口。這裡周圍民居多,商業旺,手工業發達,是民居中心、商貿中心(包括農產品市場)、手工業中心、民間活動中心,熱鬧非凡。歷來有個說法,誰到余杭去,不到“觀音弄口”,等於白去余杭。當時,有什麼廟會、商業、文藝等活動,觀音弄口是必到之地。現在,農貿這一塊雖早已轉移,可這裡有老街、老居民,有老商務、老景致,中心地位不失。

    解放後,古鎮向南發展,原“余武路”城裡一段發展成兩邊都是房子的一條街,直至寶塔山,始名“車站路”,後更名“安樂路”。不久,向南又建成山西園路。禹航大橋建成後,又擴建成禹航路。這樣,安樂路和禹航路交叉地區,以德裕大廈為標識的周圍,成為老城(直街東段)和新城相結合的一個兩棲中心地。東有寶塔公園,西、南有小商品市場、服裝市場和較大的超市,北有直街。周圍新興服務行業盛起,交通也方便,有六、七路公交車經過這裡,上下車人員也最多,於是這裡成了古鎮群眾集散地,有單位搞活動,人員都在此集中,車子在此接送。有商店搞促銷,也在這裡陳列商品叫賣。雖然西側農貿市場已遷走,可這裡仍很熱鬧,中心地位不失。

    改革開放以來,古鎮向南發展的速度更快了,先後建成寶林路、聯興路、鳳新路、城南路,這樣,在鳳新路和禹航路交叉處原叫“叉路口”的地方,就成了古鎮新區的新中心。

    在以城標——大禹像為中心的直徑200米的空間裡,環島直徑50米,是個美麗的大花壇,四周道路寬闊,汽車沿環島日夜不絕行駛,四面高樓對峙。高樓前各有弧形廣場,廣場上除了綠化區,還有人行道和不少停車位。這裡是民居中心,周圍小區有十多個,各小區住戶少則幾百戶,多則幾千戶,人氣旺;這裡是服務行業中心,四周旅館、網吧、會所、足療商家有30多家。還有飯館、浴室10多家,很多比較上檔次,是一個休閒、娛樂、保健、開會的好去處。古鎮有什麼講座、采風、年會等活動,大多在這裡舉行,一些外地旅游團隊大多選擇在這裡投宿。節假日,這裡婚宴、壽宴鬧猛,煙花聲不絕;這裡是交通中心,長途汽車站雄居東南,省內省際班車有20條線路,遠至義烏、揚州、上海;杭州過來的四路公交車都經過這裡,本站始發或到站的公交車有12路。

    因為這裡是新中心,特引人注目,凡節日掛紅燈,這裡掛得最多,可以看出,這裡既是中心,更是個窗口。

    這裡,西邊在大規模建高層公寓,東邊擬建大型商場,到時,人氣更旺,地位更重要。

    觀音弄口老中心,俱古色古香,舊味濃郁;安樂路、禹航路交叉口這個兩棲中心,新味舊韻都有;而城標周圍這個中心,完全是新的,新時代氣息濃厚。古鎮這三個中心,見證了古鎮的發展歷程。

    而今,古鎮明顯地在向東推進,向北擴展,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東邊文一路上及禹航路大橋之北,會有新的中心再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