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專家建言獻策黃岡旅游:釋放紅色文化旅游的魅力

專家建言獻策黃岡旅游:釋放紅色文化旅游的魅力

日期:2016/12/13 20:03:3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黃岡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資源如何變成財富?日前,省社科聯組織16位省內知名專家學者奔赴黃岡調研,為做大做強紅色文化品牌建言獻策。

  紅色遺址亟待有效保護

  李先念故居、七裡坪長勝街、乘馬會館……黃岡紅色文化遺址讓人目不暇接。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始於2007年4月,止於2011年12月),黃岡境內共發現紅色遺址遺跡755處,遍布麻城、紅安、羅田、團風等地。

  令人憂慮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發現的文物點中,有26處紅色遺址遺跡已消失。

  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建議,黃岡市開展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大普查、大整理,特別是對一些和紅色文化大遺址相關的幸存者進行系統采訪,最大限度地積累紅色文化資料,保護紅色文化遺址。

  省文化廳副廳長沈海寧則建議,應加大對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宣傳,既保護歷史遺存,又建設在全國有地位、有影響的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博物館。

  原始生態面貌遭破壞

  遺址現狀,令人心憂。

  走訪中,專家團發現,有的革命烈士故居旁,水塘駁岸均用水泥進行硬化修建,原始生態面貌遭到破壞;有的革命烈士故居外,有百年以上的古樹,由於根部被水泥圍住,已經枯死;有的故居周圍,KTV、洗腳城等建築環繞;共存社舊址、浚新小學幾近坍塌。

  省社科院黨組書記曾成貴認為,對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應做到“應保盡保,修舊如舊”,以保護為主,展示對象本身的美。

  省委財經辦副主任梁亞莉認為,“有沒有內容,會不會講故事,是景點是否能吸引人的關鍵要素。如果不會講,再好的硬件也淡然無味。”她建議,開發紅色文化應該用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形式,切中老百姓文化消費的熱切需求,推出紅色文化創意產業。

  加快培育紅色文化旅游產業

  為保護紅色文化遺址,黃岡市委、市政府下了功夫。

  統計顯示,該市先後投入60萬元維修七裡坪革命法庭舊址,投資410萬元改造長勝街景區基礎設施,投入4600多萬元啟動董必武故居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然而,由於大部分紅色遺址免費開放,難以形成經濟效益。

  “要保護好遺址遺跡,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紅色旅游產品。”省社科院專家劉玉堂分析,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要建立專項資金,除了財政撥款,還可以吸納社會各方面參與。形成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市場有效運作的長效機制。

  武漢大學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薇建議,加快紅色旅游產業和紅色文化產業的融合,帶動旅游、文化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集群,使得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成為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成為黃岡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途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