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晉城古鎮
日期:2016/12/14 17:17:41   編輯:古建築紀錄
老房子 林麗麗/攝
石刻 林麗麗/攝
晉城關聖宮門上的雕花 林麗麗/攝
從秦漢一直到唐以前,晉城一直是中央政府統治滇中地區的重要據點之一。隋唐以後,由於南诏、大理國的崛起,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移,雲南與中央政府的關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密切,晉城在滇池地區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成為滇中一普通城鎮。
曾經在明代的築磚城,東南西北建甕城和龍翔、南熏、鳳翥、拱城四道城門,在以後的數百年間或修或毀。
盡管如此,昆明本土學者莊國祥卻是十分癡迷晉城古鎮的遺韻古風,在他眼裡,這是昆明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如果不走進這個小鎮,你不會發現鎮裡還有一個明清古建築風格的老城。它就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新規劃裡提到的3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晉城古鎮上、下西街。
早在2003年,晉城在媒體報道中仍保留著的明清兩代城,布局約占地60余萬平方米。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8條街道組成田字形附以數十條小巷的格局,據說自明萬歷年間保留至今。街巷間保留著的民居院落,多為“干欄式”、“一顆印”、“一把傘”結構,采用“三間四耳”及“兩間兩耳”四合院布局。
關於民居的歷史,晉寧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周忠全說,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築最早只到清代,多數為民國建築。
“今天已經沒有八條街道了,大概還有5條街道都有老房子,但老房子保存較為完整的也就上、下西街了。”上世紀90年代,莊國祥無意中發現了這裡,從此被深深吸引,20多年來,他30多次往返於晉城與昆明之間。最近這幾年,每次來的最大發現就是老房子來一次比一次更少。
兩年多前,憂心的莊國祥開始找昆明市規劃局反映這個問題,一直未有回應。這次,上、下西街劃為歷史文化街區這個消息雖然遲了點,但他是欣喜的,“對於現有街區的保護十分重要”。
從上東街入口,越往裡走,越寧靜,晉城鎮現代化的喧囂氛圍,全被這些老房子擋在了門外。這裡沒有人來人往,老人們坐在門前,跟人唠嗑。向院子裡面走去,主人們都在忙著洗菜做飯。
我們發現,古鎮幾乎所有的民宅裡,都有一口古水井,當地人稱“私井”。這井不是挖在四合院的天井內,而是設在廚房的灶邊,很便於汲水取用。也有的鑿之後院,用於澆灌菜園,不過數量終歸遠不如把井打在天井裡的多。
與私井相映成趣的是宅外街邊也散布著一些水井,稱為“官井”,官井街因此得名。官井的位置都在戶外,分布於公共活動場所等地,其首要功能是用於汲水。官井街中段68號井,井沿為紅砂石,經歲月打磨,古舊美觀。從井沿石欄光澤及繩磨凹痕來看,應為百年以上老井,至今仍在使用。
然而,這些古井無一例外都有與外地不同的特點。一是井口小,僅有20厘米左右;二是井欄兩側都有一個對稱的小孔。據當地老人解釋,井口小是為了防止有人投井尋短見,井欄兩側的小孔是為了加井蓋上鎖防備盜賊歹人投毒!
晉城水井數量之多,為滇中所罕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晉城及其周邊村落所發現的水井,總數不下1000口,屬於雲南今天仍然保留下來的規模最大的古井群落。
晉城是一座井之城。晉城水井星羅棋布,且大多為古井。據了解,此為晉城之一大特色,也是凸顯晉城本土特色的一大標志性符號。
2003年,瑞士蘇黎世市文物保護局專家們來到晉城鎮,引發了媒體的關注。當年報道上說,晉城鎮因古城悠久的歷史,獨具一格的古老民居院落、街巷格局和精致的建築雕刻藝術,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一行20人曾3次到古鎮考察。古鎮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雖說老房子這兩年被拆得有點快,但屬於晉寧縣第一批登記文物的民居都還保留著。比如,上東街36號民居,掛著張學洲中醫骨傷科診所,屬於百年老房子了。現在的主人不在,只有一個工作人員,她說這個老房子大概是20多年前買的。雖然裡面的建築基本未動,但外形被刷上了一層綠顏色,在整條街上顯得有些突兀。
今天,我們還是能在那些標有登記文物的民居上看到這些抬梁穿透式屋架、重檐歇山式組合、雕花格子門窗、刻龍飾鳳、花木浮雕,精致而富於變化。
位於官井街的關聖宮,是始建於明萬歷年間的武廟,清雍正年間重建,毀於鹹同兵燹,光緒年間重建後,改稱關岳廟,現存殿宇一座,1999年修復後稱關聖宮。關聖宮是晉城古鎮中心體量較大、裝飾精美、保存完整的清代傳統建築風貌的官式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此時,關聖宮是一間茶室,老人們每天可以在這裡喝茶聊天。73歲的雷富春,家住官井街,已經在關聖宮周圍生活了57年。在他的記憶裡,原來家家都是老房子。
“老建築、老屋不要再動、再拆,不要再建仿古建築,一定要尊重原有古代城鎮布局。”這是莊國祥的觀點。67歲村民可存榮還住在自家老房子裡,對老房子深懷感情。“我們是希望老房子保留下來的,前年村裡組織代表去麗江參觀古城,一共去了60多個人。”可存榮記得,大家當時很興奮,都希望房子萬一倒了,即便重建也要按老房子建。
民居尋訪過程中,保存比較好的是東方廟街李氏民居。
據了解,此民居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193平方米,坐東向西,為三坊一照壁式,但有所變化。正房及左右耳房為二層三間樓房,內側帶回廊;西部照壁處現存有雲南文史大家方樹梅先生撰、李煥文書的兩根石刻方柱。
輝煌的建築史
晉城,作為古滇國的都邑,築城歷史也相當悠久。可考的晉城最早的建築史,我們可追溯到晉代的陽城堡。陽城堡因為一個叫李秀的女英雄而為人所知。
李秀,約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生於今四川廣漢,很小就隨父親李毅來到雲南。父親在抵御外敵時病死,年僅15歲的李秀被推舉為首領。後成為雲南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女將軍。
當年,她堅守的陽城堡,規模究竟有多大,已無從考證。可以推測,陽城堡大概就是晉城最早的城市雛形。
《晉寧州志》對晉城城建格局的記載,傳說當時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周圍七裡,為當時的地方長官隋刺史梁毗所建,有“三山九門十二衢”之說。不過,晉城這個時候還只是一座土城。因為直到明代早期,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有關晉城是一座土城的相關記錄:明朝成化22年,知州熊宏重築土城……
據了解,晉城城牆從原始的土築到使用燒制過的磚作為建築材料,還是在明萬歷年間的事。至於在城門之上建有城樓,那就更晚了,那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來到晉城前一年,即崇祯丁丑年(1637年)的事。當時的晉寧知州是唐萬齡。唐萬齡,直隸贛縣人,在晉城做了好幾年的知州,他上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原有的4座城門加蓋了城樓,並分別題寫樓名:東門海曙,西門望鶴,南樓控江,北樓海宴。
第二年(1638年),徐霞客到了晉寧後,唐萬齡款待了徐霞客,將其留住在府中。可惜的是,唐萬齡建造的4座城樓早已毀於戰火。清代的晉城,街道、城門一如明代,幾乎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建。
乾隆二十年,晉城才有了一個大的改變,當時的知州朱陽重修晉城,每樓各建大廈三楹,加題匾額。
這次擴建後的晉城,大概是歷史上最為繁盛的時期,不僅僅是城門有樓,4座城樓上還加蓋了三楹大廈,堪稱氣勢雄闊,巍峨壯觀。遺憾的是,史料上沒有專門對建成後的晉城作相關描述。
周忠全說,晉城鎮現在已經納入《昆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4~2020)》,以指導晉城古鎮的保護與建設,提供其保護整治的技術法規依據和措施。在昆明市規劃局、晉寧縣人民政府的共同組織下,編制了《晉城古鎮保護規劃與紫線劃定方案》。“該規劃系統研究了晉城古鎮的建築特點及形式,影響古鎮保護的因素等,提出如何保護晉城古鎮的空間形態、建築群體環境、地方歷史建築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