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
日期:2016/12/14 17:30:03   編輯:古建築紀錄桑耶寺大門
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
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桑耶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扎囊縣桑耶鎮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廟”之稱。
桑耶寺之名的藏語bsamyasgtsuglagkhang有音義、意義兩義。意義為“存想寺”、“無邊寺”或“超出想象寺院”。桑耶寺的音義包含著一段故事。相傳藏王赤松德贊請來蓮花生大師為其建寺傳法,急於見到寺廟建好後的景象,蓮花生大師為滿足藏王的迫切好奇之心,施展法術,在自己的手心變出寺廟的幻影,赤松德贊見狀驚呼:“桑耶!”(出乎意料的驚呼聲),桑耶寺因此得名。
754年,吐蕃王朝第五代贊普赤松德贊執政。他吸取父王赤德祖贊因禁止苯教、弘揚佛教而遭遇暗害的教訓,在部分同情佛教的大臣的幫助下設計除掉了崇苯反佛的大臣尚瑪尚,在雪域高原大力弘揚佛法。為了提高佛教的地位以鞏固政權,他先後從印度和烏杖那國迎請高僧寂護和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傳經弘法,並決定興建桑耶寺。762年,桑耶寺破土動工,赤松德贊親自主持了奠基儀式。桑耶寺建築結構布局采納了寂護的設計,寺址位於藏王赤松德贊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贊的冬宮附近,由蓮花生大師勘查選定並主持建設。
779年,桑耶寺建成,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十二位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僧人,協助寂護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家為僧。藏文史料說,在此之前從無藏人受戒出家,這七人是藏人出家之始。數年後,這七人又被委任為講經的規范師,史稱“桑耶七覺士”,被奉為西藏藏傳佛教的先驅。因此,桑耶寺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桑耶寺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是藏族文物古跡中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也是吐蕃時期最宏偉和最壯麗的建築。寺內珍藏和保存著自吐蕃王朝以來西藏各個時期的歷史、宗教、建築、壁畫和雕塑等多方面的遺產,集西藏古代文明之大成。
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據說是以古印度婆羅王朝高波羅王在摩揭陀所建的歐丹達菩黎寺為藍本興建的,也有人根據整個寺廟的建築布局和密宗的“曼陀羅”相似,認為它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
整個寺院的布局,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的結構設計而成,烏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主體,建築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象征世界的中心——須彌山。大殿坐西朝東,高三層,式樣別致。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5.5米到6米之間。大殿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底層采用藏式建築,中層采用漢式建築,上層采用印度式建築。各層的壁畫和塑像也都按照三種方式繪塑而成。這種融藏、漢、印於一體的建築風格,在建築史上十分罕見。正因如此,桑耶寺也被稱為“三樣寺”。
推薦閱讀:
浏陽石霜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西溪仙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圓智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南禅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