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山東: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山東: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日期:2016/12/14 17:23:1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山東: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坐落在山東半島的蓬萊閣,自古就有“仙境”之稱。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巖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閣古建築群,面積32000多平方米。主要的建築有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彌陀寺等,布置得錯落有致。蓬萊閣建於北宋,在它的兩側有觀瀾亭、賓日樓、避風亭、臥碑亭、姜公祠等建築。蓬萊閣坐北朝南,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雕梁畫棟,色彩絢麗;閣底環列16根大紅楹柱,閣的上層繞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遠眺。游人至此,仿佛置身於海天之間,真有出塵超凡之感。在蓬萊閣上,有時可以看到“海市蜃樓”。

    建於明代的水城蓬萊閣游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周圍約3華裡,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台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御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裡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斗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眼下正是看海季節。國內,有很多看海好地方。膠東半島海,一如秀美爽快山東女子:透亮、明澈、舒朗而又不事張揚。蓬萊,素有“人間仙境”之稱,更因“海上仙山”美譽而名聞天下。 

山東: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蓬萊觀海

    蓬萊閣觀海,方知何為“一碧萬頃”

    游歷過一些地方,我深深感到,那些有歷史有文化有典故景點,比純粹自然風景更令人回味。

    蓬萊便是這樣一個地方。

    蓬萊本名登州,漢武帝因尋覓三座傳說中仙山不成,便將此地命名蓬萊,以解心頭掛念。自唐至清1000多年間,蓬萊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是膠東文明搖籃。

    蓬萊,因著“八仙過海”美麗傳說,穿上了不朽“神仙文化”金縷衣。

    蓬萊閣是蓬萊最明亮“眼睛”。 

推薦閱讀:

汶川地震宗教活動場所重建有待跟進

西漢 乳釘紋銅壺

福建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顱骨

廣州西灣路明墓挖出墓地“產權證”

山東: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蓬萊美景

    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相比,華夏古代四大名樓之一蓬萊閣獨與大海為伴,兼山海之勝。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蓬萊閣,北宋時移至丹崖山。巍巍蓬萊閣,矗立在祥雲缭繞丹崖山上,經歷了千年歲月,閱盡了世事滄桑。現存6組建築大致可分為: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彌陀寺。以蓬萊閣為領挈閣祠宮殿,與山水園林交相輝映,亭台樓榭各抱地勢,山丹海碧,林木聳翠。

    站在丹崖頂閣祠中,看著“八仙”神態各異表情,腦中浮想著民間流傳“八仙”揚善懲惡、護佑百姓種種故事,蓬萊閣仿佛不僅僅是一座孤立樓宇,而升華成一處承載人們對美好事物寄托與遐思所在了。

    登蓬萊閣以觀滄海,方知道什麼叫“一碧萬頃”。正如散文家楊朔所言:“可以把人五髒六肺洗得干干淨淨。”每當春秋季節,海面天光折射,就會出現著名海市蜃樓。那時分,亭台袅袅如浮雲過海,依稀還可分辨街道上車水馬龍。

    說到蓬萊,有兩位歷史人物不可不提。一代文豪蘇轼,官居登州太守,雖只有匆匆五日之緣,但他對蓬萊卻十分牽念。那首脍炙人口《海市》詩中,兩句“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阕藏珠宮”更是千古絕唱。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繼光更是蓬萊人民驕傲。“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他戎馬一生,間關百戰,以其偉績昭著史冊。

    漫步今天蓬萊,除了富含文化游歷之處,還有一些新建大手筆休閒之地值得一游,蓬萊海洋極地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極地世界動物館讓人如同游走海底。北極熊、企鵝、千年海龜、巨型海象,還有一向出現在影片中噬血成性鲨魚,在這裡也居然變得可愛了。最好看是白鯨表演。這頭來自俄羅斯大白鯨皮膚光滑豐潤,嘴角始終保持優美動人微笑,一出場就贏得不少游客掌聲。在世界上最大圓柱形魚缸裡,難以計數各式魚類姿態優美地旋轉悠游,見人們走過,好奇小魚兒們會紛紛聚攏過來,看個究竟。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在這裡與動物親密接觸,開懷一樂。 

山東:雲霧中的蓬萊仙境

    蓬萊美景

推薦閱讀:

汶川地震宗教活動場所重建有待跟進

西漢 乳釘紋銅壺

福建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顱骨

廣州西灣路明墓挖出墓地“產權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