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漢傳佛教寺廟

漢傳佛教寺廟

日期:2016/12/14 17:32:0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安徽九華山的旃檀林禅寺

    清代漢傳佛教在藏傳佛教的沖擊下已日漸衰微,完全依靠民間信徒的資助求得發展。盡管條件如此艱難,但是寺廟仍有一定規模與數量。從建築藝術上來講,也不乏具有一定價值的優秀作品。例如:北京戒台寺就保持著全國最大的戒壇;北京碧雲寺的“田”字形平面的五百羅漢堂,解決了眾多偶像所需的大面積殿堂與采光之間的矛盾;重建的鎮江江天寺(原稱金山寺)雄峙於長江岸邊,樓閣亭台互相聯屬,成為一處有名的風景勝地;寧波天童寺為唐宋以來的禅宗名剎,現存清代重建的大佛殿,上檐進深十二架,下檐前後各三架,總計進深達十八架,結構雄偉異常。

    這時期的漢傳佛教寺廟建築更向有特色方面發展,集中反映在佛教四大名山的建築上。四大名山是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佛教寺廟集中地,其中以五台山歷史最久,遍布於五台之內的寺廟有一百余處。其建築多為北方官式建築風格,規整平肅,色調艷麗,雕飾繁多,具有豪華氣派。明代以後,這裡相當多的寺廟改為藏傳佛寺,因此清代以來的五台山建築又雜有藏式裝飾風格。峨眉山主峰海拔3099米,山麓至峰頂50余公裡,磴道曲折盤回,寺廟皆依附地勢,自然成景。寺廟布局不拘一格,高下自由,有極豐富的空間組合。如:報國寺的分台設殿逐級升高,使建築物氣勢軒昂;伏虎寺門前的橋亭導引,掩映於楠木濃蔭之中;雷音寺建築則采用部份吊腳樓形式,居高臨危;清音閣做成依山高築不對稱的橫長形建築,並且將黑龍江、白龍江夾持的帶形地段組織到寺前的布局中,形成極有變化的景觀。峨眉山寺廟布局注意與山形水態、植被環境密切結合,使寺廟成為風景名勝的組成部分,一掃傳統寺廟一正兩廂、伽藍七堂的呆板定式。九華山寺廟以小型者居多,而且還有大量的庵堂、茅篷,有些僅為二三禅僧靜修養性處所。因此九華山寺廟大量采用當地民居形式,亂石牆、小青瓦、少量的粉壁,建築裝修極為簡單,不施彩繪,造型不拘定式。甚至有的寺廟跨路而建,朝山者可穿行建築物中。九華山寺廟開創了一種清新、簡樸、自由、輕快的寺廟建築格調,與藏傳佛寺的神秘、漢傳佛寺的嚴肅皆不相同。普陀山是浙東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島上建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座大型寺廟及其他庵堂、茅篷等。普陀山的特點是將宗教活動與海景奇巖結合為一體,以充實宗教內容,而自然景觀與人為構思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則是普陀山的最大特點.

推薦閱讀:

北京清漪園

吳哥窟區-布局

吳哥窟區

仙鶴寺 普哈丁墓見證中阿文化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

山西澤源懸空寺

    在清代寺廟中,尚有一種儒、釋、道三教合流的寺廟,即在一個寺廟內同時供養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及孔子,山西渾源懸空寺即為一例。同時,該寺另一特色即為梯空架險,以懸挑支承的辦法將寺廟建在半山的絕壁之上,幾組建築間以棧道飛橋相聯系而組成寺廟。身臨此寺,可俯瞰溪谷,仰望絕壁,有如置身雲霧之中,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工匠絕妙的建築巧思。又如寧夏中衛的高廟也是一座佛道混合的寺廟,而且其後部建築高踞於城牆之上,形成極為高聳而豐富的輪廓線。

推薦閱讀:

北京清漪園

吳哥窟區-布局

吳哥窟區

仙鶴寺 普哈丁墓見證中阿文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