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古鎮四大看點 古鎮・美食・古戲・水音
日期:2016/12/16 18:07:38   編輯:古代建築“深徑繞院庭軒幾分滄桑猶存一院堅貞氣,敞廳留歲月累經霜雪未泯千秋俠義風。大型宮燈、大紅燈籠、六角燈籠……傍晚,古鎮入口的戲樓上第一盞燈籠點亮,整條街陸陸續續亮了起來,一下子變得溫暖而靈動。
“深徑繞院庭軒幾分滄桑猶存一院堅貞氣,敞廳留歲月累經霜雪未泯千秋俠義風。”這是濯水古鎮上百年樊家大院子上的對聯。歷經近兩年時間修復後,擁有龐大吊腳樓群的2000年濯水古鎮,終於展示出動人的風采。
濯水古鎮是阿蓬江生態旅游環線上一個重要景點,與100多米長的天生三橋、大漏斗群、地下暗河毗鄰,沿線串聯著武隆仙女山、酉陽桃花源、龔灘古鎮、秀山邊城、湖南鳳凰等知名景點。濯水古鎮距黔江主城區26公裡,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和319國道都從這裡交匯穿過,交通十分方便。
游濯水古鎮、品土家美食、看後河古戲、聽阿蓬水音,成為了濯水古鎮的4大看點。作為中國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的重點項目之一,昨日記者走進新開街的古鎮,體驗了一番。
沉澱少數民族文化
古鎮入口的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老戲台。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由於經濟欠發達,這些在重慶各地已經難得一見的雕花,反倒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在古鎮,人們習慣於用蟒號來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蟒號一般由12位表演者一起上陣,甚至還有三代人同吹一台蟒號。陣陣蟒號聲中,沉澱出千年少數民族文化的綿綿悠長。
信步走在濯水古鎮上,臨江而建的土家吊腳樓、長滿青苔的石板路、徽派風格的商會,還有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這座阿蓬江邊的小鎮,處處透露著歷史的影子與生活的可愛。
值得一提的古鎮青石板路,它長約400多米,寬2至3.5米不等。街道兩旁的商號、民居、會館、學堂均為木質結構,雕梁畫棟、窗棂嵌花均出自古代能工巧匠之手,造型別致,古樸典雅。
據黔江區旅游天地副總莫志高介紹,歷經數千年時光流逝,不少老建築都消失在了時間長河之中,濯水古鎮現存最為完整的建築,就是古鎮沿河路段的龐大土家吊腳樓群。這些吊腳樓均建在阿蓬江近5米高的河堤上,用條石砌建的河堤經過百年,仍然守護著小鎮上的人們。
全國征集對聯
對聯也是濯水古鎮上的一大特色,它們在各大院子多有散布。在修復期間,黔江區就在全國共征集了556幅對聯,目前第一批用了20多幅,用於裝點古鎮的老建築。首批對聯的刻寫在9月底就已全部完成,剩余的500余副對聯也將逐步走進百姓家。
在曲折幽深的小巷中,不經意間,總有意外的驚喜。封火牆上,夾壁間,偶爾閃過的朱紅醉了深秋。
大型宮燈、大紅燈籠、六角燈籠……傍晚,古鎮入口的戲樓上第一盞燈籠點亮,整條街陸陸續續亮了起來,一下子變得溫暖而靈動。
民俗風情的“活化石”
保存下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濯水古鎮才稱得上完整。
在沿河的小路上,身披蓑衣的漁夫跳著古老的“網舞”,他的道具是一張掛滿魚鉤的大網、一只木頭小魚,以及一位裝飾成貝殼的舞者。千年來,阿蓬江上的生活風情被濃縮成了一出精致的小品。
“唱得乖來,說得乖,唱首盤歌你來猜……”坐在阿蓬江上剛剛試水成功的楠竹游船上,輕靈的黔江少數民族山歌在耳畔輕輕響起,兩岸的風景剛從眼底過,幾分柔情又漸漸彌漫。
據了解,在新開放的古鎮上,游客不僅能看江、聽戲、品樓,今後還能坐在用土家工藝精心編制而成的楠竹船上,欣賞到船工們輕快的對歌聲。目前,整個古鎮江面上共為游客准備了畫舫游船8艘、休閒竹筏4只、一般竹筏12只、橡皮艇18個,可同時容納360人在江面上游玩。
同時,手工綠豆粉等一些傳統工藝商鋪已經開業,不僅可以吃到爽口的綠豆粉,也能在老院子裡觀賞老人們的傳統手工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