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百年觀瀾古寺

百年觀瀾古寺

日期:2016/12/14 17:29:39      編輯:古建築紀錄

觀瀾古寺

觀瀾古寺

百年古榕

觀瀾古寺和百年古榕相映成趣,令人心曠神怡。

    記者在位於觀瀾河邊的觀瀾古寺看到,不少市民和游人在這裡祈福,平時寧靜的古寺變得熱鬧起來。據了解,自2009年觀瀾群眾對觀瀾古寺自發捐資重建以來,該寺雖未再現昔日盛景,但漸為人知,目前已經成為人們游玩祈福的好去處。如今,觀瀾古寺與已有近200年樹齡的古榕樹、百年歷史的觀瀾紅樓和將進行保護性開發的觀瀾古墟相映成趣,成為了觀瀾境內的一處新景致。

    古寺已有兩百余年歷史

    據了解,觀瀾古寺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當年,有一位名士鄧坤來到觀瀾古墟旁的龍崗頂上,望著滔滔而過的河水,眺望著青蔥的河岸與山嶺,覺得山清水秀,美不勝收,認為這裡是塊風水寶地,遂為其取名為“觀瀾”。

    後來,鄧坤在這塊風水寶地上建了一座寺廟,這就是觀瀾古寺的前身。古寺地處觀瀾河交通要道,是觀瀾甚至周邊地區逢年過節祭拜祈福的重要場所,此後數十年一直香火鼎盛。隨著前來古寺祭拜祈福的人多了,這個地方漸漸旺了起來,逐漸形成了墟市,也就是後來聞名嶺南的觀瀾古墟。滄海桑田,古寺在歲月變遷中遭到損毀。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觀瀾當地百姓對古寺捐資重修,並在大門石匾上锲刻上“觀瀾古寺”和“清光緒十四年”的題記,觀瀾古寺從而正式得名。

    上世紀50年代,觀瀾古寺被拆毀改建為廠房,寺內文物也被扔進河裡,遭到嚴重的破壞。但當地群眾卻把“觀瀾古寺”的牌匾樹立在廠房邊上,繼續進行祭祀。直到2009年觀瀾古寺重建前,古寺遺址仍保留有三合土夯成的東牆、北牆的殘牆,古寺的部分地面,石柱礎、石柱、青磚等一大批古寺構件也有幸遺存下來。其中,“觀瀾古寺”的石匾寬177厘米,高68厘米,厚8厘米,石匾上刻“觀瀾古寺”4個大字,右邊落款“光緒十四年戊子歲”,左邊落款“阖約眾公□立”。如今,這塊石匾就鑲嵌在觀瀾古寺的門額上,仿佛在訴說著古寺的百年滄桑。

    眾景致構成嶺南“清明上河圖”

    “為了傳承和發掘觀瀾的傳統歷史文化,2009年,由觀瀾群眾發起並捐資,在原址上復建了觀瀾古寺。”據觀瀾辦事處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胡晨輝介紹,2009年觀瀾當地居民自發捐資對觀瀾古寺進行了重建,並由古寺所在社區工作站派專人負責日常管理維護。

    據了解,觀瀾辦事處一直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工作。早在2009年,觀瀾辦事處聘請了專業公司,對位於觀瀾古墟和觀瀾古寺旁的觀瀾紅樓(公益酒家)進行了平移保護,讓這座具有百年歷史、承載觀瀾歷史的古建築得以很好地保存下來。去年,在觀瀾辦事處的引導下,松元廈舊村改造項目單位又對4座百年碉樓進行了平移保護,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並為深圳古建築保護發掘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觀瀾古寺位於觀瀾古墟西南部,西臨觀瀾河,東接觀瀾古墟,前有觀瀾紅樓(公益酒家),旁邊是枝葉繁盛、蒼勁挺拔、郁郁蔥蔥的百年古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棵大榕樹經有關部門認證,已有近200年的樹齡。它高大寬闊,枝繁葉茂,粗大的樹枝就像一只巨手伸向寬闊的觀瀾河,伸向天空,庇佑著世世代代的觀瀾人民,見證了觀瀾古寺和觀瀾古墟的興衰。

    記者從觀瀾辦事處獲悉,觀瀾辦事處曾經專門就觀瀾古墟保護性開發制定了方案,擬將這一片區域打造成為嶺南版的清明上河圖。去年,佳兆業又和龍華新區達成合作意向,將由佳兆業負責對觀瀾古墟整體打造,進行保護性開發。如今,相關事宜正在籌劃開展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包括觀瀾古寺、觀瀾古墟、觀瀾紅樓和百年古榕在內的眾多景致將成功“組團”,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為觀瀾再添新景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