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華池姊妹塔:遷建後的“國保”之盼
日期:2016/12/14 17:30:23   編輯:古建築紀錄雙石造像塔上的浮雕托塔力士
在華池縣林鎮鄉張岔村雙塔溝和張岔河交匯處的半山腰,有一處坐北向南的佛寺,寺內有雙石造像塔,建於金正隆至大定年間,當地人稱為“姊妹塔”,由當地紫紅砂巖精雕細琢而成,外觀清秀,結構嚴謹,造型美觀。2000年3月和5月,一號塔曾先後兩次被盜,後經公安機關全力偵破追回。2001年9月,華池縣政府將雙塔遷建於東山公園。早在1963年和1981年,雙塔寺造像塔就已經兩次經省人民政府審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仍在進行……
林中藏雙塔
在華池,“姊妹塔”幾乎是家喻戶曉的。
在東山雙塔森林公園半山腰中,有一處外面看來不甚起眼的院落,遠近聞名的雙石造像塔,便棲身其間。
據華池縣博物館館長倪樹隆介紹,雙塔建於金代正隆至大定年間(1156-1189年),兩座塔均以當地紫紅砂巖精雕細琢而成,都是十三層,由塔檐、塔座、塔體組成。一號塔高13.1米,通體浮雕,有雕像3500余尊,第一層為8面體,第二層以上為10面體,各層有塔檐,塔檐凸出於塔身及塔座,檐上有反疊澀兩層檐角雕有蔓花。塔身的各層面雕滿大小不等的佛像,排列密集。二號塔高11.88米,一至六層有雕像615尊,七層以上均為素面,塔底座為四方形。
“先用整塊的紅砂巖分層整體雕琢,再一層一層地堆疊上去,中間並沒有進行任何粘合,看去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實際上卻可以一層層地揭下來。”倪樹隆說。
雙塔的這種建築風格,平添了雙塔幾分特色,卻也為後來的被盜埋下了禍根。
2000年3月24日,一號造像塔上部8層被盜,盜竊團伙無比猖獗,在警方入駐深入調查之後,又於5月4日盜走地面僅剩的3層塔體,只剩下因山體滑坡被掩於地底的兩層塔體幸免於難。慶陽市、華池縣兩級公安機關立即抽調警力成立“3·24”特大文物被盜專案組,於2000年8月4日,將11層石塔成功追回華池。
雙塔被盜案引起了各方面的更廣泛關注,有人戲稱,正是這鬧得沸沸揚揚的案子,造就了雙塔今日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的名聲。
一直生活在華池當地的高潔以前沒注意過雙石造像塔,“以前不知道,老一輩人知道的也沒怎麼重視,直到有一天消失了,又看上面那麼大動靜,才知道原來是個大個寶貝。”
為方便保護文物,2001年9月,華池縣政府報請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雙塔寺雙石造像塔異地搬遷保護,遷建於縣城東山公園半山腰。
“姊妹塔”傳說
據倪樹隆介紹,塔被盜之後,甘肅省文物局委托慶陽文化部門抽調專業人員於2000年5月至7月對雙塔寺遺址進行了全面發掘,遺跡整體布局為坐北向南四合院式。這處佛教寺院歷元、明至清乾隆年間廢棄。1959年,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岳邦湖現場調查時定名雙塔寺。
而對於雙塔,當地人還是親切地呼之為“姊妹塔”。
關於“姊妹塔”的由來,有記載可查的是清末隴上文人李良棟的題詩:“浮圖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閣秀,清清流水照紅顏。”
當地坊間流傳著的則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相傳宋朝年間,豹子川一帶有個無名無姓的孤兒,相貌清秀,骨骼清奇,長到八歲時,被一個雲游至此的老和尚相中,收為俗家弟子,取名為福生。8年後,老和尚帶福生回到了離京城不遠的名剎“興安寺”,圓寂後,留下福生和一眾師兄弟。
一日,當朝兩位公主因不滿父皇指婚,女扮男裝,前來寺中上香,不幸被一無行男子調戲,福生不忍,挺身而出。那男子正是當朝宰相的獨子,福生知自己惹下禍端,為不牽連他人,離寺遠行。公主回去之後,便將一腔癡情都寄托在了福生身上。
福生出走後參加武試,得中狀元,進宮做了侍衛。兩公主得再見心上人,自是萬分欣喜,並分別贈香包和珠鏈為禮。此事不幸為皇上得知,暗令殺死福生。幸得一婢女冒死相告,福生連夜出逃至西北一寺院,剃度出家。兩位公主聽聞,亦逃出追尋。終於尋到了該寺院,卻收到福生轉經他人還回的香包和珠鏈,表達了緣盡之意,不禁萬念俱灰。出門踉跄而行,哭聲震天,忽聞一聲巨雷,回首,正見對岸的福生漸漸化身石佛,姐妹倆連呼“福生!佛生!佛生!”最後身疲力竭,化身為兩座刻滿佛像的石塔。
當地人為紀念福生和兩位公主,就將福生成佛的寺院起名為“立佛寺”,將公主化身的雙塔稱為“姊妹塔”。
推薦閱讀:
河南平頂山香山寺
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
中國四大古剎之濟南靈巖寺
山西霍州千佛崖
倪樹隆說,雙石造像塔重新落戶的雙塔森林公園,其間興修的雙塔寺,正是華池縣文物局根據當時保護性發掘時獲取的資料,盡量按原版進行復制的。
這一切工作耗費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只是,雙石造像塔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遲遲未有結果。
倪樹隆猜想,姊妹塔的文物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究其原因,可能與易地保護有關。
2002年發行第一版,2004年修改和發行第二版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第十八條便明確規定必須原址保護。只有在發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或因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需要,使遷移保護成為唯一有效的手段時,才可以原狀遷移,易地保護。易地保護要依法報批,在獲得批准後方可實施。
“與文物古跡價值關聯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文物古跡的環境,離開了原址的文物究竟是不是原來的文物本身?雙塔建於張岔村肯定有它特有的緣由,當時周圍共有保寧寺、立佛寺等八大寺院,而雙塔寺是其中的住持寺院,易地保護實際上是不是也對文物造成了一些戕害呢?”倪樹隆說。
當初議定將雙塔移至東山公園時,就曾經引發過爭議,但最終因為張岔村原址實在是地處偏僻,不便保護,為防止再次出現雙塔被盜的悲劇,無奈做出妥協。加之當時這方面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定,對於原址保護,也就沒有特別堅決的堅持。
為了更好地保護雙石造像塔,華池縣成立了專門的雙塔寺文物管理所,還劃定了明確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長久的風吹日曬之後,雙塔的損毀更加嚴重,塔身許多精美的雕刻已經模糊甚至缺損。曾經有人提議過在塔周圍設防護欄等,防止游客觸摸,去年,華池縣文管局向上提交了文物保護維修方案,尚在等待審批。而對於自然的風化和腐蝕,華池縣文物局現在還在請專家做方案。
“如果能夠成功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狀況是不是能有所改益呢?”倪樹隆想。而“國保”能不能申報成功,在他看來,有些盡人事聽天命的意味……
推薦閱讀:
河南平頂山香山寺
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
中國四大古剎之濟南靈巖寺
山西霍州千佛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