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烏當惜字塔
日期:2016/12/14 17:30:33   編輯:古建築紀錄 貴陽市東郊重鎮——烏當,現東風鎮駐地,歷史悠久,元代置武當等處長官司,至今七百多年,烏當在高原的山間盆地。古建築烏當惜字塔,又稱字庫,貴陽市烏當區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烏當盆地南側十裡河灣河畔,距貴陽市中心16公裡,至今已有約160年,貴陽市唯一愛惜文字的。
惜字塔的建築經過
據《貴陽市烏當區志》和烏當文物管理所資料記載:惜字塔位於東風鎮到魚洞崃、情人谷的分岔路口。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1941年重修。坐東向西,通高10米。樓閣式五層六角攢尖頂磚石結構。塔基石砌,平面呈六邊形,邊長1.6米,高1米埋入土內。塔身第一層為青石砌築,第二、三、四、五層為青磚砌築,平面六邊形。底層邊長1.4米,高1.67米。第三層塔身前二方刻石上豎向楷書陰刻“字庫銘”,記述了重修惜字塔的原因、經過等,其余四面分別镌“過”、“化”、“存”、“神”四個大字,每字0.25米見方,塔剎完好。修建此塔為珍惜文字、培養地方文風之意。2000年12月8日列為烏當區文物保護單位。總之,屬於明代基石,清代建塔的古建築。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亵渎。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有些塔龛中供奉倉颉、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來歷:
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拾起焚燒,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畢竟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淨,或投之長流水中,或候烘曬干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推薦閱讀:
山西晉城市陵川三聖瑞現塔
廣東潮州別峰古寺
河北邯鄲響堂寺石窟
浙江國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