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地—塔爾寺
日期:2016/12/14 17:30:21   編輯:古建築紀錄塔爾寺內如意八塔
磕長頭的僧人
塔爾寺三絕之一堆繡
塔爾寺是我國著名的喇嘛寺院,是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該寺規模宏偉,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其余五寺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在全國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塔爾寺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塔爾寺依山勢起伏,是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許多宮殿、經堂、佛塔寺組成的一個氣勢宏偉,藏漢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
寺院殿宇相連,白塔林立,整座寺不僅造型獨特,富於創造性,而且細部裝飾也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寺內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稱為“塔爾寺三絕”,具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每年農歷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塔爾寺舉行四大法會。十月、二月舉行兩個小法會。塔爾寺內不允許游客拍照。
塔爾寺的由來,先有塔,而後有寺,故名塔爾寺。塔爾寺建於明嘉靖年間,初建時只有一座聖塔,後幾經擴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經堂、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築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捨,規模宏大,宮殿、佛堂、習經堂、寢宮、喇嘛居住的扎廈以及庭院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自古以來即為黃教中心及佛教聖地。寺廟的建築涵蓋了漢宮殿與藏族平頂的風格,獨具匠心地把漢式三檐歇山式與藏族檐下巧砌鞭麻牆、中鑲金剛時輪梵文咒和銅鏡、底層鑲磚的形式融為一體,和諧完美地組成一座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聖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的高級學府之一,寺內設有顯宗、密宗、天文、醫學四大學院。此外,它還以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聞名於世,號稱"塔爾寺三絕"。
推薦閱讀:
北京西山最精美古剎碧雲寺
甘肅華池姊妹塔:遷建後的“國保”之盼
河南平頂山香山寺
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
塔爾寺三絕之一—壁畫
塔爾寺三絕之一—酥油花
塔爾寺內的轉經筒
塔爾寺舉行曬大佛
塔爾寺是宗喀巴大師羅桑扎巴(1357-1419)的誕生地。宗喀巴大師早年學經於夏瓊寺,16歲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創立格魯派(黃教),成為一代宗師。傳說他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衮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宗喀巴去西藏6年後,其母香薩阿切盼兒心切,讓人捎去一束白發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次。宗喀巴接信後,為學佛教而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1幅,並寫信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點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指宗喀巴出生處的那株白旃檀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面一樣”。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薩阿切在信徒們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蓮聚塔”。
此後180年中,此塔雖多次改建維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撣師仁欽宗哲堅贊於塔側倡建靜房1座修禅。17年後的萬歷五年(1577),復於塔之南側建造彌勒殿。至此,塔爾寺初具規模。萬歷十年(1582)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來青海,翌年春,由當地申中昂索從措卡請至塔爾寺。三世達賴向仁欽宗哲堅贊及當地申中、西納、祁家、龍本、米納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擴建塔爾寺,賜贈供奉佛像,並進行各種建寺儀式。從此,塔爾寺發展很快,先後建成達賴行宮、三世達賴靈塔殿、九間殿、依怙殿、釋迦殿等。經四世達賴指示,萬歷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顯宗學院,講經開法,標志著塔爾寺成為格魯派的正規寺院。
推薦閱讀:
北京西山最精美古剎碧雲寺
甘肅華池姊妹塔:遷建後的“國保”之盼
河南平頂山香山寺
京城四大古寺 延續千年的信仰與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