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讓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齊步走”

讓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齊步走”

日期:2016/12/13 22:23:43      編輯:古建築紀錄

    2011年5月,完成聶耳故居修繕工作,6月完成陳列布展,面向社會開放,其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功能得以充分發揮;8月,完成朱德舊居上下兩院連通和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上下兩院統一管理的良好局面,為打造朱德舊居紀念館奠定堅實基礎;9月,完成搜集整理祥雲片區歷史背景材料,對祥雲片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認真梳理;12月完成翠湖周邊片區文化景觀調查工作,並完成了《翠湖歷史文化片區保護及整治提升規劃設計》……

    一連串工作成績是五華區在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旅游開發相結合新模式過程中取得的。五華區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旅游發展的密切關系,他們認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區域,必須注重文化、文物資源在文化旅游經濟開發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保護好文化資源,以鮮明的地域文化為特色,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著力點,才可以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經濟,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保護卓有成效

目前,五華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79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文物級別和數量均居全省同級縣區首位。此外,五華區還用了近10年時間對轄區內文化遺產進行普查,並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有8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被列入五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代表性項目有國家級1項、省級3項、市級31項、區級 62項,“非遺”傳承人省級6名、市級12名、區級24名。

    去年,五華區完成了雲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通過認真梳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登記文物、普查新發現重要文物,確定12處文物作為五華申報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完成朱德舊居兩院連通工作和部分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審批工作,全年先後完成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卷洞巷1號民居”修繕審批工作,市級文物“惠家大院門樓”保護工作,市級文物“大德寺雙塔”片區改造工作,區級文保單位“金牛街清真寺”修繕論證工作,普查登錄文物“梅贻琦舊居”保護工作等,此外還在一個月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了聶耳故居陳列展覽工作,確保聶耳音樂周開幕系列活動之前按時完成。

    五華還極為重視對傳統文化人才的培養,並加大了對傳統文化遺產文獻考察和理論研究工作,由區文化館牽頭先後整理出版了《五華區童謠集成》、《五華民間故事輯》、《五華民間歌謠諺語輯》、《五華區曲藝志》、《五華童謠》、《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昆明卷·五華分卷)等書籍。此外,還曾多次組織民族民間業余文藝團隊及“非遺”傳承人參加“三下鄉文藝演出”、“6月份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昆明老街廟會”和“年初歲末民族民間文藝調演”等各類活動。

    今年,五華將繼續完成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重要文物的掛牌保護工作,繼續推進博物館業發展,加強博物館宣傳、指導服務工作。繼續做好文物維修和監管工作,重點做好昆明老街的修繕監督工作和協調工作,全年對全區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不少於一次的安全檢查。繼續完成文物“四有”保護標志碑制作安裝工作,做好轄區內地下文物發掘搶救工作。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文化遺產,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

    構建歷史文化傳承脈絡

    2009年5月,五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掛牌;2011年3月,五華區審議通過了“五華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為今後十年“非遺”傳承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隨後,五華又制定了《五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草案)》;此外,還建立由區文化體育旅游局牽頭負責,區文產辦、各街道辦事處為成員單位的五華區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聯席會議制度。一系列措施為五華構建完善的歷史文化傳承脈絡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進一步完善歷史文化傳承脈絡,五華將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今年將在收集、整理的資料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傳承人,推薦申報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重點為“吉慶祥”、“滇劇藝人”項目和傳承人申報。繼續收集圖片、錄音、錄像、實物、文字等資料,收集、整理、編輯歸檔,完善五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編輯出版《五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匯編》。此外,為規范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管理,明年將按照《五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管理辦法》對傳承人傳承情況進行考核並按考核結果給予鼓勵。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各種民族民間文化展示、傳承活動,舉辦“土陶制作技藝”、“滇派風筝制作”、“雲南評書”、“昆明揚琴說唱”、“滇劇”、“剪紙”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班,確保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不失傳。

    五華還將加強特色街區保護、研究工作。首先做好翠湖歷史文化片區相關文物保護單位的圍牆整治工作,使之與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相協調;其次做好文明街歷史街區保護工作,文明街歷史街區是唯一保存下來的昆明古城街區,在這片不大的區域內濃縮著清末民初昆明作為雲貴兩省政治文化中心和邊疆商業貿易重鎮,所具有的達官、巨商、貧民雜居特征。街區總體布局反映了傳統政治中心的特點,布局對稱、嚴整規范,街區內的官衙、文廟、紀念堂等建築布局和結構體現了省會城市文化中心的特征。街區內保存完好的甬道、街道和排列其間的商鋪、藥店、宅門、民房等建築,反映著昆明作為中國西南邊陲重鎮和與東南亞文化交往的門戶城市獨有的文化特征,是最具體的昆明歷史文化精神的物化積澱。文明街歷史街區體現了不同時代歷史特色,包括制度文化特色、儒學文化特色、抗戰文化特色、名人文化特色和建築文化特色等,為五華歷史文化傳承和文化旅游提供了物質基礎。

    文化保護和旅游齊頭並進

    文化遺產保護卓有成效,歷史文化傳承脈絡逐漸完善,在此基礎上,五華又把目光瞄准了文化旅游開發。未來,五華將保持和延續文明街等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和景點傳統風貌,維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挖掘和培育以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文化圈等為代表的昆明文化名片,結合轄區民族宗教歷史文化淵源,開展文化旅游交流,挖掘沙朗、廠口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展示少數民族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繼續辦好“昆明海鷗節”等文化旅游品牌節慶活動,進一步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五華區在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意識到在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文化旅游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增長方式,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對文化品位的追求越來越高,希望通過旅游看到別具特色、不同於自己居住地的文化。為此,五華著重挖掘文化內涵,積極發揮其社會教育、文化服務等功能,通過合理利用文化資源,宣傳本地歷史文化,使文化資源真正成為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積極力量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此外,五華還將通過不斷加大文化遺產保護投入,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投入機制,用保護良好的優秀文化資源來提升全區文化品位,切實理順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關系,通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旅游經濟發展,以旅游經濟健康發展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真正促進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保護良性發展,實現二者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今年,五華都市旅游的工作重點將放在昆明老街、翠湖小西門、城市公園幾個片區,突出城市休閒購物游和歷史文化游,跟進昆明老街建設進展,增強這一區域的吸引力,營造出健康的人文社會環境和寬松的旅游文化氛圍。鼓勵龍頭企業申報4A級旅游景區,增強昆明作為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吸引力,使其成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心中首選的城市游覽休閒地,並加強旅游宣傳,借助旅游市場帶動轄區經濟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西翥生態旅游區的成立,指導旅游項目落地開發,加大對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設施,提供免費宣傳服務。此外,將充分利用沙朗白族文化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鄉村旅游開發繼續以觀光、采摘、休閒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為主,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的質量,推動西翥生態旅游區快速發展。大力弘揚沙朗白族文化。沙朗白族鄉有沙朗、桃園兩個壩子,境內山清水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白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6.14%,因此沙朗被稱為昆明城邊的“金花之鄉”。白族民居建築頗有文化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征,位於沙朗大村的白族一條街長約300米,街兩旁是清一色青瓦白牆白族民居,院內牆上繪有生動的中國傳統書畫和白族特色書畫,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在此基礎上,五華將逐步探索出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相結合的全新模式,實現五華文化更繁榮,經濟大發展。昆明4月7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