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百億造城爛尾 古城保護工程爛尾或從隱憂變為現實
日期:2016/12/13 19:24:53   編輯:古建築紀錄2008年,大同強力推行耗資上百億元的古城保護工程。耿彥波提出“一軸雙城,新舊得利”的大格局。2012年伊始,這項“投資500億元,拆遷8萬~10萬戶”的古城保護工程在經歷拆遷上訪、違法用地等波折後終於展現雛形,2013年2月,耿彥波調離大同,工地急劇降溫,古城保護工程爛尾或從隱憂變為現實。(法制晚報 12月16日)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期望值不斷提高,舊城改造、建設新城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大同耗資上百億的古城保護工程卻要因為一位領導的調離而爛尾,讓人憤慨,難道一方政府的行為是憑領導一人喜好而決定的嗎?
每個官員都願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願意做出些政績來上對得起領導,下造福百姓。然而,在我國很多地區的新城建設中經常出現一種怪現象,前任領導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後,鋪攤子、上項目,熱火朝天,干勁兒十足,最後自己一調動,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諸多“後遺症”,繼任領導又不願意管,管不好,飽受诟病,管好了,也是前任領導的政績。
如此一任領導換一張藍圖,幾屆領導過後,讓一張張美麗的藍圖變成了一張張勞民傷財的廢紙,很多宏偉有長遠利益的工程沒能繼續發展下去,很多需要“細火慢炖”的工程沒能等到香氣四溢之時,很多未來的可能成為支柱產業過早的夭折,如此現象若成為普通現象,於國於民不利。
在科學的發展道路上,領導干部應該有無私奉獻精神,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信念,要有“前人播種後人收”的廣闊胸襟,多打基礎,多利長遠,而不是僅僅限於眼前的利益,貪圖眼前之功。
政府部門更應該有相應的制度支持,完善政績評價制度,在評價干部政績時,不僅考察經濟指標,還要兼顧社會發展前景;不僅要看領導們的藍圖畫的多好,更應該看看藍圖落實的怎麼樣。在地區發展的大方向上絕不能搞“一言堂”,讓每個決策都要經過充分細致的調研、規劃,如此才能使發展成為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