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也是一道風景
日期:2016/12/14 17:24:27   編輯:古建築紀錄天寧寺塔
說起塔,在旅游當中,我們往往忽略。其實它是中國古代文明遺留給我們最完整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這麼說是有特殊原因的。我們國家的古代建築,以土木結構為主,木材易燃,所以保存困難,如今完整的宮殿寺院大部分都是翻建或新建,一些古老的也只能追溯到明清兩代,當然這說的是地上建築,地下的陵墓保存還是比較完好的。而塔是個例外,從隋唐開始,磚石結構的塔逐漸取代了木結構的塔,而一些塔也漸漸從寺院裡獨立出來,於是這個寄托著中國特有文化的奇妙建築,便穿越了千百年的風雨,依然屹立在今人的眼前。
塔,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往往是高大的象征。
北京天寧寺塔就很高大,站在它的腳下仰望,塔檐層疊密排向上,塔剎遙不可攀,真有直插雲霄之感。一般塔的結構分為塔基、塔身、塔剎和地宮,塔基又分為基台和基座。天寧寺塔的方形基台就有一米高,而基座比姚明身高2.26米還要高。像許多塔一樣,這個基座是須彌座。什麼是須彌座呢,形象的說就是上下寬中間收腰的台座,大概就像一個倒三角形疊在另一個正三角形之上。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很多佛教建築用它來做底座,以彰顯佛法的博大精深。
須彌座的上部是仰蓮座,像觀音菩薩的那個蓮花寶座,而每一朵蓮花其實就是一個燈盞,一共360盞;在遼代,逢年過節或是每月初八寺裡點燃燈盞,遠觀真是“燈明三百六十點”,點點都搖曳著飛火流螢的盛景。
仰蓮座之上便是塔身了,塔身的第一層很高,大概兩三米,往上其它各層就很短了;層層之間挨得很近,這是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密檐,顧名思義就是塔檐排得很密,層與層之間沒有多大空間。密檐式塔,是從樓閣式塔發展而來的,它和樓閣式塔的最大區別就是不能登臨遠眺,簡單說就是上不去。正因為層與層之間的空間小,所以層的數目便可以多一些,一般密檐式塔的層數都在七層之上,天寧寺塔有13層。
斜陽裡,天寧寺塔的層檐反著微弱的金光,整齊地排列出一種恬淡的莊嚴感,因為上不去,所以更覺得韻味十足,就連檐間的幾叢野草也透著幾分滄桑的神秘。每一個檐角掛著一個風铎,铎就是鈴,據說此塔古時有“風撼三千四百铎”的妙景,如今雖沒有如此眾多的鈴铛,但是微風一過,那檐間有些生銹的它們依舊發出叮叮咚咚的自然梵音,讓塔下的人頓時為之一靜,與這種莊嚴產生了奇妙的共鳴,在寂靜中洗卻了蒙塵,在恬淡中穿越了時空……
具有時空感的部分還有塔上的雕飾。金剛、力士、菩薩、獸頭、券門、雲紋、蓮花等各種具有佛教意義和中國民俗文化意義的紋飾圖案在天寧寺塔上到處可見,整個塔就仿佛一幅多味元素組成的立體畫卷,華麗輝煌而別致有趣。不過,塔身上那些力士菩薩的雕刻雖然華美,但有些已經殘缺不全了,有的沒了胳膊,有的沒了頭部,還有的甚至整個身子已蕩然無存,只剩下雕刻的印跡在斜陽裡多少有些淒涼。
斜陽漸落,我站在塔身的暗影裡,看著這些殘缺的部分發呆。以往,看到這些,往往會產生遺憾和憤怒,今天,我竟然有了別樣的感悟:損毀這些雕像無論是風雨還是戰火抑或是紅衛兵,只要是源於自然的、歷史的某種特定因素(除去盜竊和低素質的破壞),有著不可逆轉的宏觀緣由,這損毀的結果就隱藏著一種歷史的答案,其本身也就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正是這部分重現了歷史,寄托了反思,凝結了一種滄桑的美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依舊保留圓明園那片廢墟的原由。
旅游就是這樣,不追求完美,也無須怨天尤人,抱一顆平常心,欣賞不同的角度的風景;面對殘破的遺跡,讓曾經損毀它的雨點和舉起的刀斧在過往的那一刻定格,讓我們在同一件文物上去發現不同時代的印跡,於是那些殘缺的時光美就會久久地彌漫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