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博物館之城”,這是武漢文化建設中的響亮口號。目前,武漢人均擁有博物館數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不乏珍寶的私人博物館,在添彩武漢之時,也遭遇到“要人沒人,要錢沒錢”的窘境。
此狀況引起武漢市政協的關注。繼9月13日邀請5家私人博物館負責人座談後,10月11日,武漢市政協又聽取了市文化局相關情況匯報。武漢市文化局透露,明年將強化業務指導和人才培訓,開展國有博物館幫扶民營博物館試點工作,讓民營博物館綻放光彩。
民間珍寶不可小觑
目前,武漢擁有各類博物館55家,其中注冊的私人博物館14家,占全省民營博物館的70%,涉及服飾、書畫、酒瓶、石畫、古建築等多個門類。
初步統計,這些博物館有藏品43346件(套),一年免費接待市民31萬人次。許多私人館藏已有相當的藝術檔次和水准。
“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展示的是可移動的古董;我的李莊,展示的是難移動的古建築。”敢與馬未都一較高下的,正是李莊古建築博物館館主李炳來。李莊“藏身”嚴西湖畔張公山寨旅游區內,擁有明代建昌府官衙、清初崇仁疏遠、明末黃氏二品祠堂等20余棟明清古建築,以及古玩、文物千余件。
“住古宅、睡龍床,可摸可觸的雕梁畫棟,能讓你真切感受古人的生活。”李炳來說,目前李莊的年游客量已達8萬人。
武漢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裡萬余件字畫、紅木家具,武漢鑽石藝術博物館裡的唐卡、西藏法器,湖北佳和當代藝術博物館裡3000件湖北字畫……業內人士稱,這些藏品已有相當的藝術檔次和水准。
免費開放缺錢少人
按規定,私人博物館須免費開放。盡管私人博物館一般都有企業支持,但仍困難重重。如近期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就因館長經營的企業停工而步履維艱。
2010年,國家七部委就曾聯合發文,明確要求解決民辦博物館的館捨與經費保障問題,在有條件地區建立政府資助機制。但現實中,水電減免等優惠政策最終落實的少之又少。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每月光水費就達幾千元,鑽石藝術博物館每年運營成本是200萬元,市文化局每年1萬元的經費補貼可謂杯水車薪。
除了錢,橫在私人博物館前更大的阻礙是人。
藏品涵蓋中外的鑽石藝術博物館,至今沒有一名博物館管理專業人才。“我們只能一邊做一邊學。”學美術教育的副館長肖璨說。湖北佳和當代藝術博物館行政總監夏維昌說:“既懂運營又懂學術的博物館人才鳳毛麟角,一是沒有人,二是請不起。”
青菱文農藝術博物館窘境尤甚。為節省人力成本,館長王傳義夫婦既管看門又兼修理,炎熱夏季還要凌晨4點起床為園內花木澆水。
公私對接全力扶持
在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彭小華看來,武漢私人博物館數量仍然偏少。在發達國家,每5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
彭小華建議,首先要在中央扶持政策基礎上出台武漢的“土特產”,加大對私人博物館的投入力度,尤其要落到實處;其次要加大人才培訓和業務指導,加強省市博物館之間的人才交流,以解決私人博物館人才不足的難題。
市政協委員鄧超華建議,可由職能部門與高校協調,將專業人才培養與民營博物館所需相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