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紅村——馬欄
日期:2016/12/14 17:24:26   編輯:古建築紀錄馬欄挺進軍司令部舊址
馬欄,又名馬蘭,明代圈放馬匹之地,故此得名。馬欄村北距齋堂鎮政府僅4公裡。抗戰時期的峥嵘歲月給小小的馬欄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業,被人們尊仰為京西紅村。
1937年11月7日,黨中央決定成立冀熱察軍區。1938年2月蕭克將軍在齋堂組建了冀熱察挺進軍,其中七團、八團、九團、十團及十幾支抗日游擊隊,活躍在冀熱察抗擊日寇,為華北地區的抗戰斗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39年10月挺進軍司令部以及被服廠、槍修所、醫療所等部門、單位進駐馬欄村。馬欄村民踴躍報名參軍,當時,在挺進軍七團就有一個“馬欄排”——官兵全部來自馬欄村。
1997年馬欄村全體村民捐款修繕了原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用房,紛紛送來了珍藏多年的革命文物。1997年7月7日,原冀熱察挺進軍司令、89歲高齡的蕭克上將又回到了馬欄村,為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開館剪彩,全國第一家村級抗戰陳列館落成了。
原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設在馬欄村中一所民國初年修建的、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內,房屋四角磨磚對縫,大門在院子的東南角,貼牆影壁雕飾精美。蕭克將軍親筆題寫的“冀熱察挺進軍駐地”的匾額赫然懸於當年挺進軍司令部的門楣之上,迎接各方賓客。
當年蕭克司令員住的馬欄村91號院,方磚墁地,坐南朝北。街門在東北角,五步台階,門樓兩側角柱石镌刻有精美的“琴棋書畫”圖案。兩扇木門,抱框拔簪。硬山房屋,合瓦、皮條脊屋頂。屋內的八仙桌、太師椅、文件櫃、銅洗臉盆、馬燈……都是蕭克將軍當年所用之物。
挺進軍十團團部舊址在馬欄村48號院。這是一處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在宅院的東南角,街對面有雕花照壁,建築精良,是挺進軍十團團長白乙化辦公的地方……然而,京西紅村向世人展示的魅力是多元的。與紅色主旋律鐘靈毓秀相映生輝的是馬欄村古老旖旎的山川風光、含蓄隽永的小村街景……
馬欄村南的水浒港自然景區綠海浩淼,縱深7裡有余。路旁山勢,時險時平,林木蔥茏,植被茂盛,泉溪潭湖,清流潺潺。
馬欄古道與眾不同:一不為商賈之利,二不為兵家之爭,單為上山敬香。古香道上經久不磨的是古往今來禮佛祈吉的虔誠。正如《日下舊聞考》引文所記載,馬欄村至百花山,一路之上松石攢簇、翠峰壁立,上千佛山、登觀音山大悲巖、經仙人橋、過菩薩樹、到望海石、鴿子山……沿途相伴的是“龍王觀音寺”、“廣善禅寺”、“法幢庵”、“妙庵”等大大小小的佛寺廟庵。
龍王觀音禅林大殿是元代肇建的佛教建築,位於馬欄村的中心地帶,原本依山就勢建山門,沿數十級台階可到最高處的正殿——兩廂有配殿。現在僅存的正殿,在施工上有五大特色:屋面走獸是灰陶燒制的,但屋脊為黃、綠色琉璃構件,裝飾著龍、鳳、花卉和佛教故事圖案。灰陶、琉璃混用,此其一;梁上角背木雕的神龍吸水飾樣,造型稀有,此其二;平身斗拱挑尖梁頭為一獸頭,角、柱斗拱挑尖梁頭都是如意頭,輔以雕刻著浪花水波的廂拱,構思新穎,此其三;後檐無斗拱,以如意頭雕花木件承托檩、桁,經濟實用,此其四;木構件上的雅伍墨彩畫、內牆上的精美壁畫,簡樸典雅,此其五。斗拱和琉璃的使用都說明這座佛殿的制式和等級是比較高的,屬難得一見的古建精品。
馬欄戲台在龍王觀音禅林大殿的對面,清代建築,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8米,懸山卷棚屋頂,旋子彩畫,用隔牆分出前、後台,建在1.4米高的台基之上。一幅幅的心靈勾勒、一輪輪的感動、歡樂、思索都曾在這裡謝幕、登場……
還有美不勝收的老龍窩景區、劉家溝景區以及至今保存完好的兩座過街樓、十幾處四合院、古民居,堪稱戶外書箧的古石刻、耐人尋味頗具湘風楚韻的古門橋、古樹、古井……都一一披掛著歲月的風塵,承載著歷史的托付,嵌在如今馬欄人感受自然、贊美家鄉的笑容之中了。